
关注直肠脱垂,重获健康生活
一、什么是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指的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通俗来说,就是直肠离开了它原本应在的位置,向肛门外脱出。
二、直肠脱垂的病因
1.便秘,包括排便障碍,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
2.神经系统疾病(先天异常、马尾损伤、脊髓受伤及衰老)。
3.肛提肌分离(盆底缺陷,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无力)
4.女性
5.分娩次数
6.直肠乙状结肠冗长
7.直肠子宫陷凹过深。
8.直肠与骶骨之间缺少固定(削弱直肠周围组织的固定和支持作用)
三、直肠脱垂的症状
1. 肛门肿物脱出:这是直肠脱垂最明显的症状。起初,肿物在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的发展,肿物脱出的频率增加,体积增大,甚至在咳嗽、行走、下蹲等腹压增加时也会脱出,且需要用手托回或难以回纳。
2. 排便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的情况,排便不尽感明显,且排便次数增多。
3. 大便失禁:严重的直肠脱垂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从而引起肛门失禁,出现粘液流出、内裤污染等尴尬情况。
4. 腰骶部坠胀:由于直肠脱垂长期牵拉盆底组织,患者可能会感到腰骶部坠胀、酸痛。
四、直肠脱垂的分级
根据脱垂的程度,直肠脱垂通常分为三个等级:
Ⅰ度脱垂: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外,长度在3cm以内,便后脱出部分可自行回纳,无明显自觉症状。
Ⅱ度脱垂:直肠全层脱出,长度在4-8cm,不能自行还纳,需用手助其还纳,多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
Ⅲ度脱垂:肛管、直肠、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长度在8cm以上,手法复位困难。可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直肠黏膜糜烂、肥厚,便血,肛门失禁等症状。
五、直肠脱垂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1.附着臀部的绑扎法。
2.排便时手法支撑肛门。
3.纠正便秘。
4.建立规律的排便时间和合适的排便方法。
5.增强会阴部的锻炼。
6.电刺激
7.生物反馈疗法
8.针灸治疗
9注射硬化剂
10.橡胶环扎法
11.红外线凝固
手术治疗
1.Thiersch修复(肛门环缩术)
2.Altemeier手术(经会阴直肠切除术)
3.Delorme手术(经会阴直肠粘膜剥除肌层折叠术)
4.修复盆底:紧缩肛提肌,消除直肠子宫陷凹。
5.Gant-Miwa术式(经肛直肠粘膜缝缩术)
6.Ripsein(直肠前方悬吊固定术)
7.Wells手术(lvalon海绵植入术)
8.直肠缝合固定术
9.腹腔镜下直肠悬吊固定术(LVR)
六、如何预防直肠脱垂
1.保持健康的体重:过重可能增加腹部压力,从而增加直肠脱垂的风险。
2.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定期改变姿势可以减少对盆底肌肉的压力。
3.定期锻炼:加强盆底肌肉可以帮助支撑直肠。
4.治疗慢性咳嗽:咳嗽增加了腹部压力,可能会促进直肠脱垂的发生。
5.避免重体力劳动:过度的体力劳动可能会增加直肠脱垂的风险。
6.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预防便秘:避免用力过猛排便,以免损伤肛门括约肌。
7.妇女分娩和产后护理:分娩和产后要充分休息,以保护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
不要让直肠脱垂成为您生活的困扰,早诊断、早治疗,让您重新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本文是曹少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