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目前最常见的认知障碍的原因,全球发病人数日益增多,那么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究竟有哪些呢?从传统治疗和新型治疗两方面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1
传统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增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浓度。
常用的药物包括:
(1)多奈哌齐:作为第二代可逆性乙酰胆碱酶抑制剂,主要作用是增加脑内乙酰胆碱含量。
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呕吐、失眠及心动过缓等。
(2)加兰他敏:是一种选择性、可逆性及竞争性的乙酰胆碱酶抑制剂。它对于尼古丁型胆碱受体有异位调节作用,能促进乙酰胆碱的作用,因而加强胆碱性传导。加兰他敏口服药物会经胃肠快速吸收,重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建议使用。
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晕、恶心、呕吐、头痛、体重降低及厌食。
(3)卡巴拉汀:通过选择性作用于脑内的乙酰和丁酰胆碱脂酶,从而延缓功能完整的胆碱能神经元所释放的乙酰胆碱的降解,最终促进胆碱能神经传导。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疲劳和衰弱;严重不良反应有过敏性皮炎、消化道出血等。注意有哮喘或阻塞性肺病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该药物。该类药物有多种剂型,包括口服制剂和透皮贴剂。
2
传统治疗-NMDA受体拮抗剂
通过调节大脑中的谷氨酸水平来改善神经传递。谷氨酸是一种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多的释放会导致神经细胞损伤。
这类药物主要代表
美金刚:目前指南推荐美金刚用于治疗中到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减轻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临床上可以与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联合使用加强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改善效果。
常见不良反应:头晕、头痛、腹泻便秘、血压异常、呼吸困难、嗜睡、流感、体重增加等。
药物联用禁忌:金刚烷胺、右美沙芬、氯胺酮与美金刚合用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风险,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肝、肾功能损害者,美金刚剂量应酌情调整用药剂量。
3
传统治疗-九期一(甘露特钠胶囊)
甘露特钠胶囊是以海洋褐藻提取物为原料,制备获得的低分子酸性寡糖化合物,是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是全球首个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
4
传统治疗-精神行为症状的治疗
1)非药物干预
如音乐治疗、怀旧治疗、光线治疗、改善环境、安排其感兴趣的活动等,可促进和改善功能,促进社会活动和体力活动,增加智能刺激,减少认知问题、行为异常,解决家庭冲突和改善社会支持。必要时采用药物疗法。
2)抗精神病药
近年临床常用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疗效较好。心血管及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少,适合老年患者。主要用于控制严重的幻觉、妄想和兴奋冲动症状。但使用仍应遵循“小剂量起始,根据治疗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缓慢增量,症状控制后缓慢减量至停药”的原则使用。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
3)抗抑郁药
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对痴呆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有限。西酞普兰可能有望用于痴呆激越症状的治疗,但治疗过程中需监测QT间期。
4)心境稳定药
丙戊酸盐对冲动和激越行为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系统研究。
新型对因治疗
单抗治疗
1
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兴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疾病的生物机制上,尤其是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病理特征——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
2
Lecanemab(仑卡奈单抗)
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免疫球蛋白γ1(IgG1)单克隆抗体,通过Fcγ受体介导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主要清除寡聚体和原纤维,靶向聚集的可溶性和不溶性β淀粉样蛋白,快速清除斑块并能持续预防其新生成,同时延缓Tau病理进展。2024年1月,该药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中国,用于治疗由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仑卡奈单抗可减缓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长期效果、安全性以及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等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观察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3
Donanemab(多奈单抗)
是一种靶向N3pG(一种修饰类型的Aβ)的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针对仅存在于已形成的斑块中的N端焦谷氨酸Aβ表位。延缓认知功能和日常功能综合指标的下降。2024年7月2日美国 FDA正式批准多奈单抗用于治疗出现早期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包括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以及处于轻度痴呆阶段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多奈单抗的不良反应包括:大脑某个或多个区域的暂时性肿胀或微出血,还可能导致某些类型的过敏反应,其中一些可能很严重并危及生命,通常发生在输液期间或输液后 30 分钟内,头痛也是一种常见的副作用。

4
除此之外,基因疗法和干细胞疗法也在探索中。基因疗法通过修改或调节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来达到治疗目的。而干细胞疗法则是通过替换或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以恢复大脑功能。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