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窦道与瘘管
窦道与瘘管
窦道是由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瘘管是两端开口的病理性通道样缺损。窦道和瘘管有一个共同点,两者都有外口,就是外部皮肤体表病理性破溃处,而且在外口处,常会有脓水,经久淋漓不止。但是瘘管是贯通性的,既有内口,又有外口,由瘘管相连。
窦道和瘘管常为慢性感染,常伴有脂肪组织液化,骨髓炎,如压疮、糖尿病足、藏毛窦、肛瘘等,也可见于手术后、外伤后伤口愈合不良,或因外伤及手术时存于体内的异物,如弹片、砂石、纱布、内固定装置等所引起。
临床表现及检查:
窦道和瘘管常表现为体表的溃疡状开口,红肿,常伴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有异味,通道形态多样,细而狭长。通过超声检查可明确窦道或瘘管的位置及形态,沿外口注入造影剂,行CT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病变范围。
治疗:
对于较浅的窦道在选用敏感抗生素的同时,加强创面冲洗换药,或使用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将负压材料填塞至窦道腔隙的一半,逐步退缩引流,有一定效果。
大多数窦道或瘘管需行手术治疗,术中由外口注入亚甲蓝注射液,沿染色部位彻底切除窦道或瘘管的管壁及病变组织,缝合修复创面;若手术切除范围较大,直接缝合伤口张力较大,可行局部转移皮瓣修复创面。特殊部位的瘘管,如肛瘘,术中注意保护肛门括约肌,避免出现术后大便失禁。如肛周会阴术后需行封闭负压吸引治疗,术后应予禁食,全肠外营养。如肛周创面较大,感染较重的病人应行结肠造瘘,防止粪便反复污染创面。
预防窦道的方法
术中注意保护切口,避免脓液渗液外流污染切口;如果伤口感染可能性较大,应避免应用丝线缝合,可采用可吸收缝线分层缝合。切口止血彻底,逐层对正缝合,不留死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周,根据引流情况及时拔除。如果发现伤口感染化脓,因尽早切开引流,加强换药。
本文是牛利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