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秘与惧便
人都是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比如排便不畅,你第一想到的是便秘了,而在医生看来可能不是,因为理解不一样;又比如你看到的世界是五颜六色,对色盲的人来说,这世界就比较水墨,这是人的视网膜对光波信号反应不同造成的,实际上光是无色的,色盲看到的世界反而更接近真实。

不要说眼见为实
换句话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不真实,更何况听到的。
便秘与惧便的区别
我们常常听到病人说我今天大便很难拉,是不是便秘了?
而医生眼中的便秘是这样的:
诊断便秘之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患者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症状:
1.排便费力:至少有25%的排便过程中感到费力。
2.粪便性状异常:至少有25%的排便为干球状便或硬便。
3.排便不尽感:至少有25%的排便后有不尽感。
4.肛门直肠梗阻感:至少有25%的排便过程中有肛门直肠梗阻感或阻塞感。
5.手法帮助排便: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如用手指帮助排便或盆底支持。
6.排便次数减少:排便次数少于3次/周。
发现了没有,想生一个便秘是不容易的,达不到标准,只能给你一个疑似。
便秘在不同人的世界里是不一样的。
惧便没有国际诊断标准,是因为还没有进入主流叫兽的世界,否则,想生一个惧便,那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惧便更要命
惧便,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与排便过程相关的恐惧或焦虑状态。

拉一次大便不亚于生一个孩子
对排便产生惧怕心理,可能源于多种原因:
1.疼痛经历:之前排便时可能遭遇过疼痛或不适,如肛裂、痔疮等,导致心理阴影。
2.便秘问题:长期便秘或排便困难,使人对排便过程产生恐惧。
3.焦虑和压力:心理压力大、焦虑等情绪状态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排便不畅,进而加重恐惧感。
4.文化或教育背景:某些文化或教育背景可能让人对排便过程产生不必要的羞耻感或恐惧。
我们可以给惧便下个定义:在排便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如疾病、环境、社交压力、个人心理因素等)而产生的强烈恐惧或焦虑感,导致个体难以顺利完成排便过程。
有专家认为惧便是:
“孩提时代,一场失败排便在意识上的投射。”
“顽固性或难治性便秘在心理上的表现。”
“惧便甚至出现厕所恐惧症。”
《德云社》表演相声,现场有观众往厕所方向走。
“祝你圆满成功。”郭德纲说。
“谁不圆满成功?”于谦说。在相声表演中,这叫“现挂”或“抓哏”。
“这还真难说。”我说。在听喜马拉雅时。

祝你圆满成功哦
惧便怎么处理
一、一般治疗
调整饮食:建议平时多喝水,保持清淡饮食,适当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火龙果、香蕉等,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的发生,从而减轻对排便的恐惧。
规律作息:注意规律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这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生理节律,减少因不规律生活带来的身体不适和焦虑感。
二、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纠正患者对于排便的不合理认知,如担心排便过程中的疼痛、尴尬或失败等,来减轻其恐惧心理。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增强其面对恐惧的勇气和信心。
精神分析疗法:通过深入剖析患者的心理过程,找到其恐惧的根源,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这种方法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专业指导,但对于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支持性心理治疗:包括倾听患者的倾诉、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增强其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三、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物:若患者的恐惧情绪较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焦虑药物,如地西泮片、阿普唑仑片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副作用。
通便药物:对于因便秘而加重恐惧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比沙可啶片等通便药物,以改善便秘症状,减轻恐惧心理。
四、其他方法
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使其更加平静地面对排便过程。
生物反馈: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帮助患者了解和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如肠道蠕动等,从而减轻对排便的恐惧。
暴露疗法:逐步让患者接触和适应排便环境,通过逐步暴露的方式减轻其恐惧心理。但需注意,暴露疗法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给患者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
在临床上,我们发现造成惧便的两个常见的原因:肛裂和盆底功能紊乱综合征。

浙江省中医院肛肠科有独门绝活
浙江省中医院肛肠科采用小针刀结合中药坐浴和盆底肌训练的三步曲,对惧便及便意异常取得了卓越的效果。
在文章的开头写到,我们是活在不真实的世界里,如果你生病了,是选择自己的世界呢,还是寻找医生的世界?虽然都不真实。
本文是林国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