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褐斑治疗策略(总结)
黄褐斑概述: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对称分布于面颊、前额及下颌的深浅不一、边界不清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常常见于亚洲育龄期女性,发病率可高达30%。

发病因素:
遗传易感性:黄褐斑多见于Fitzpatrick分型III-V型的拉丁美洲及亚洲深肤色人种。
日光照射:紫外线及可见光暴露会破坏皮肤屏障,引起皮肤光老化,促进黑素合成。
性激素:妊娠、口服避孕药及性激素替代治疗患者时黄褐斑发病的高危人群。
活动期:是指近期有皮损面积扩大,颜色加深,皮损泛红,搔抓后皮损发红。
稳定期:近期皮损面积无扩大,颜色无加深,皮损无泛红,搔抓后皮损不发红。

哪些因素导致了黄褐斑的产生?
“光老化“对 黄褐斑的影响
黄褐斑的治疗:
因黄褐斑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黑素合成增加、血管增生、炎症反应、皮肤屏障受损及光老化,因此,黄褐斑的治疗以减少黑素生成、抑制血管、抗炎、修复皮肤屏障以及抗光老化为原则。
活动期黄褐斑应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外用配合系统药物治疗。
稳定期黄褐斑可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之上联合化学剥脱、光电等综合治疗。

基础治疗:
防晒时黄褐斑治疗的基础,应该贯穿整个黄褐斑的治疗和预防过程。
防晒霜的选择:建议使用广谱防晒剂,覆盖对UVA、UVB及可见光全波段的防护。
研究表明,含有FeO的防晒霜对可见光诱发色素沉着的防护功效优于仅含有TiO2和ZnO的物理防晒霜,因此更推荐含有FeO的防晒霜。
推荐防晒霜全脸使用,涂抹量要足,每日应用,及时补涂。
对于上述高危人群,防晒霜需要更加严格,外用防晒霜的基础上加强遮挡型防晒更有利于黄褐斑的治疗。

外用药物:
三联复合药膏(4%氢醌,0.05%维A酸,0.01%醋酸地塞米松)是国际上推荐的一线外用药物,但其刺激性较强,容易导致激素依赖,易复发,不适用于敏感肌肤,因此不推荐用于亚洲人。
氢醌及衍生物:是黄褐斑治疗的一线外用药物,通常每晚用一次,常用浓度2%-5%,治疗5-8周起效,主要不良反应:接触性皮炎、色素脱失。
氢醌浓度越高脱色效果越强,但是皮肤刺激性也越大,因此为了避免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时常用低于2%浓度的氢醌乳膏。

维A酸类:每晚用1次,常用浓度0.05%-1%,疗程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皮肤干燥、红斑及瘙痒、灼烧等,主要适用于单纯色素型。
壬二酸:每日2次,常用浓度15%-20%乳膏,疗程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瘙痒、灼烧、针刺和麻木感、干燥、脱屑、可引起接触性皮炎,主要适用于单纯色素型。
氨甲环酸:每日2次,常用浓度2%-5%乳膏或精华,或4-100mg/ml皮内注射,疗程约4周,不良反应包括红斑、干燥、脱屑。
系统药物:
氨甲环酸:口服用药,剂量为250mg/天,每日1-2次,用药2月后起效,临床上常用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250mg,用药2-3个月后减小,不良反应包括:月经量减少、失眠、肠胃道反应,月经期要停止用药。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本病病因机制主要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肝肾不足,常用中成药包括:逍遥丸、血府逐瘀口服液、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
光电治疗:
不推荐用于活动期患者的治疗,推荐与外用药物和系统药物联合使用,主要用于稳定期黄褐斑人群。

主要不良反应为炎症后色素沉着,因此,光电治疗的参数设定均要要求强度温和,起始能量不宜过高,治疗间隔不宜过短,治疗终点为轻微红斑反应。
Q开关激光:临床实践表明,大光斑(6-10mm)、低能量(<3 J/cm²)的1064 nm Q开关Nd:YAG激光可治疗黄褐斑。
皮秒激光:
对色素的机械性破坏能力更强,研究报道755nm皮秒翠绿宝石激光对黄褐斑的治疗有确切作用,

化学剥脱:
常用果酸、水杨酸等,一般以20%为起始浓度,浓度逐渐递增,每2周1次,4-6次为1个疗程,主要不良反应: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可导致暂时性红斑、轻度肿胀、刺痛、灼热等不适感,可能引起炎症后色素沉着。


(图片:5%氨甲环酸及30%甘醇酸治疗12周后)
美塑疗法:
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微针治疗等。

(图片:微针疗法+防晒霜+外用三联方案)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