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轴可以缩短吗?

眼轴
这可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从眼科以及视光学专业问世以来,所有的教科书以及学术届都矢志不渝地认为,人类眼轴是不可以缩短的。
最常用的解释就是,人的眼轴,就像人的身高一样,成年之后,不会改变。
你见过人的身高会变矮吗?
估计眼科医生用来怼近视孩子的家长一句常用的话就是,你家孩子身高180,会变成170吗?
其实如果较真的话,人的身高还真是可以变化的。

比如,正常直立行走的人类一般早起会比晚上睡觉时身高高一公分左右,或者说,晚上会比晨起矮上一公分左右。
人在年纪大了以后,身高也会比成年时要矮上一点点。
原因就是,一天之内的身高差异是由于脊椎的重力压缩导致的。睡一晚上,肌肉、韧带放松,导致脊椎之间的间隙增加,从而升高增长一公分。站立一整天,直立的脊椎会压缩间隙,从而身高变低。
而老人身高变矮,大多数是由于全身骨骼、肌肉萎缩,以及年老佝偻导致。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身高这个例子真不靠谱啊。
所以,如果较真一点来说,眼轴也是会变化的。
虽然不利于向孩子家长宣教,但是确实存在的。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近视防控手段的大量涌现,眼轴缩短已经屡见不鲜。
说实话,这确实打了广大的学术派眼科工作者的脸。

好比,信奉了这么多年的教义,突然被推翻了。因为,老师的老师也是这么教的啊,眼轴像身高一样不能缩短,因此近视无法逆转。
如果说眼轴可以缩短,近视可以逆转,那不就跟哥白尼一样。

坚信日心说的哥白尼
那为什么老师的老师们认为眼轴是不可能缩短的呢?
正统的科班出身的眼科医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来自于传统的教科书。而最早的眼科检查设备应该说相当古老了,而现在的检查设备以及检查条件可以说日新月异,现在的检查精度已经早从早期的毫米级进步到了微米级别。
我们要知道,老师的老师的那个时代,是没有IOL MASTER的。
那个时代,也是没有可以精确测量脉络膜厚度的OCT的。
那个时代的眼轴是通过超声测量的,比如A超以及B超,而这种检查技术,需要人为的用肉眼在屏幕上测量。因此,这种依靠超声的测量方式精确到毫米级还可以,微米级就不行了。

超声测量眼轴
也就是说,通过超声测量,你无法察觉那种微米级的眼轴变化。
时至今日,这种眼轴测量的方式早已经淘汰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先进的光学生物测量仪,比如IOL MASTER或者LEN STAR等。而这些检查手段,可以将测量精度提高到微米级别。

光学原理测量的生物测量仪
而采用OCT等光学相干设备,甚至可以测量更加精细的眼球壁各层的厚度,比如视网膜、脉络膜以及巩膜。
而正是因为这些划时代新设备、新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去审视我们过去曾经发现的一些奇怪的问题。
比如,近视的孩子,并不是所有人都进展的很快。有的一直不戴眼镜,度数也没有增长迅速。同样都是戴眼镜,尽管有的孩子度数不断增长,频繁更换眼镜,但是有一些孩子近视度数就控制得很好,尽管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一样那么多的近视防控方法。为什么有的人上学的时候是低度近视,后来工作以后,竟然发现自己不近视了?
奇怪的问题,毕竟是少数。
因此,这些问题也就被传统的眼科学认知所抹杀了。
人类的近视是不可逆的,因为眼轴无法缩短。
个案,个案永远只是个案,也许是测量错误吧?
因此,正统眼科学,视光学科,都坚定不移地维持着这样的认知。
但是,人类探究科学的脚步是无止境的。
正如近视的发生发展机制,近视的矫正、防控以及治疗,一直都在进行着,没有停歇。
曾经有人说,如果谁攻克了近视这个难题,那一定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大量的动物实验,临床实验,以及流行病调查都在进行。
人们惊喜地发现,鸡,豚鼠以及灵长类动物的实验中,它们的眼轴竟然是可以缩短的。离焦实验证明,远视离焦可以让实验动物眼轴拉长,而近视离焦可以让眼轴缩短。

近视动物模型
也就是说,你给不近视的猴子带个凹透镜,它的眼轴会拉长,你给猴子带个凸视镜,它的眼轴可以缩短。
很奇怪吧。
更奇怪的是,人类眼球除外。
但是真得除外吗?
如今各种近视防控手术的涌现,加上现代先进精密测量仪器的出现,我们欣喜地发现,人类的眼轴竟然可以缩短。
离焦镜片、角膜塑形镜、离焦软镜、低浓度阿托品、哺光仪等等多种近视防控手段的应用,以及户外活动,拉远设备的组合使用,都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眼轴缩短的可能。
我们看到了几微米,几十微米甚至几百微米的缩短。
有的孩子通过佩戴功能性眼镜,近视度数得到了控制,眼轴拉长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止。

离焦镜片和功能性眼镜
有的孩子通过角膜塑形镜或离焦软镜,维持了较低的度数,从而可以在年满18周岁的时候,顺利地进行近视手术。

角膜塑形镜以及离焦软镜
有的孩子通过联合低浓度阿托品,或者哺光仪等,甚至还实现了眼轴的缩短,度数的降低。

低浓度阿托品

各式各样的哺光仪
甚至有的单纯采用拉远设备的使用,也让眼轴的拉长得到了控制。

拉远镜和远像光屏
这是一个近视防控百花齐放的时代。
眼轴神奇地缩短了!
这是一个神奇的现象。
这也证明了,人类毕竟是灵长类的智能生物。
低等动物可以,我们也可以。
那,眼轴缩短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呢?
光照,离焦,望远,更深层次的调节,脉络膜供血,神经营养机制等等。
错综复杂,至今为止,我们依然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
既然走进室内,看近多了会让我们人类变成近视眼,
那么反其道而行,走到户外,多看远方,也能让我们保持良好的视力,预防近视。
而且,这是最简单、容易实施和经济有效的方法。
关注我,了解更多近视防控及近视手术知识。
本文是赵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