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的另一版本及其他
“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的另一版本及其他
习伤寒者,无不知“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这句名言。大意是说:里热的情况,桂枝汤不可用,用之即弊;内寒的情况,承气汤不可用,用之则亡。如是解,可通。然将“阳盛”释为“里热”、“阴盛”释为“内寒”,总却给人不畅之感。
今翻阅《太平圣惠方》,发现有一则于迥然益于“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的记载。文字如下:
《太平圣惠方·卷八·伤寒叙论》:夫表和里病,下之则愈,汗之则死。里和表病,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不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然则桂枝下咽,表和则愈。承气入胃,里平则痊。明当消息病之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也。
为方便研究,亦将“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的出处,附于下。
《伤寒论·伤寒例》(赵开美本翻刻宋本):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
《太平圣惠方》收载的这部分《伤寒论》(为方便计,简称“淳化本”),约是六朝传本,在时间上,早于林亿所校成的《伤寒论》(为方便计,简称“宋本”)。不难发现:淳化本与宋本,对于这则材料的记载,有差异的地方很多。
例如:
淳化:夫表和里病,下之则愈,汗之则死。里和表病,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宋本: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又如:
淳化:然则桂枝下咽,表和则愈。承气入胃,里平则痊。
宋本: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再如:
淳化:明当消息病之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也。
宋本: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
淳化本的“桂枝下咽,表和则愈。承气入胃,里平则痊”,避免了“阴阳”的泛混,在医理上,更为简明扼要。行文至此,读者的第一印象多半这又是宋臣校书时私自改书的例证;毕竟宋臣有改书之前科。笔者亦是如此考虑。
然为谨慎计,笔者又查阅了另一份文献:敦煌出土的《伤寒论》残卷,亦恰有这段文字。结果,大吃一惊。敦煌《伤寒论》残卷文字如下:
夫阳盛者府也,阴虚者脏也,此是两感脉也。汗出即死,下之即愈。若阴盛阳虚者,汗出即愈,下之则死。如是者,神丹安可误发,甘遂何可妄攻也。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如影响。然则桂枝入咽,阳盛毙之也。承气入胃,阴盛必夭也。死生之要,在于须臾瞬息之间,克于时限。然阴阳虚实交错者,证候至微也。发汗吐下相反者,祸福至速也。医术浅狭者,必不识不知也。(马继兴著.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 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218.)
敦煌这段文字,约成书于唐高宗,是不可能被宋臣修改的。然而敦煌的记载,却明显与宋本一致,并不同于淳化本。我们似乎过分无视了宋臣对于文献的审慎与存真。
由敦煌这份材料,还可以还原:这里所谓的“阴盛阳虚”或“阳虚阴盛”的“阴阳”,指代的是“脏(阴)”与“腑(阳)”。《伤寒论》中“胃”是“腑”,“阳盛”意指“胃盛(或胃实)”,可以用承气剂攻之,此时若用桂枝剂,自然亦不妥(桂枝入咽,阳盛毙之)。“阳虚”意指“胃虚”,不可用承气剂攻胃腑;故“承气入胃,阴盛(阴盛则阳虚,阳虚即胃虚)必夭也”。如是,理亦可通。
由此示例,得出的教训是:罗搜相关文献要全面,若遗落一份文献没看到,得出的结论,即极有可能出错。再是下结论时,需慎重再慎重;要多想想,有无可能任何出错的地方。
马继兴先生在《中医文献学·中医文献方法论》(560)一节中,针对中医文献研究,归纳有自己研习文献的12条经验,附于下,供中医文献同仁借鉴参考:
(一)关于引录原文
(1)要保存旧貌,不可主观修改。
(2)要注明原委,不可任意增删。
(二)关于解释古书
(3)要全面理解,不可断章取义。
(4)要深入浅出,不可顺文敷衍。
(三)关于考证研究
(5)要多方思维,不可粗枝大叶。
(6)要发掘线索,不可墨守成规。
(7)要突出重点,不可繁琐考据。
(8)要大胆质疑,不可盲从附会。
(四)关于评论发挥
(9)要统览全局,不可以偏盖全。
(10)要敢于检查,不可勉强掩饰。
(11)要积极创新,不可曲解误谬。
(12)要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
转自方技之学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GZo87gJgJZa8JJ-tXxVpaA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