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景祖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过敏性疾病和超敏反应

发表者:盛景祖 人已读

过敏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 过敏反应 是由免疫系统对本质无害的外界抗原(过敏原)引发的异常免疫反应。过敏反应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失调的表现,通常由 IgE 介导。
  • 根据 Gell 和 Coombs 于 1960 年提出的经典超敏反应分类,过敏反应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 I型超敏反应(即刻型):由 IgE 介导的快速反应,常见于花粉症、哮喘、食物过敏等。
  • II型超敏反应:由 IgG 或 IgM 介导,针对细胞表面抗原引发细胞毒性,如新生儿溶血性疾病。
  • 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的反应,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 IV型超敏反应(迟发型):由 T 细胞介导的反应,如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

  • IgE 的产生与致敏过程

    IgE 的产生:个体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将过敏原摄取并呈递给 T 辅助细胞,尤其是 TH2 型 T 细胞。TH2 细胞释放 IL-4、IL-13 等细胞因子,促使 B 细胞进行类别转换,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

    致敏过程:IgE 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 FcεRI 结合,并在细胞表面长期存在。此时的个体即被称为“致敏者”。

  • 后续接触:当该个体再次接触同一过敏原时,过敏原会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交联,激活细胞,释放大量预存和新合成的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引发典型的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
  • FcεRI 受体的作用:FcεRI 是 IgE 的高亲和力受体,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部分树突状细胞上。当 IgE 与过敏原结合后,FcεRI 被交联并激活,启动下游的信号转导途径,如磷脂酶 C 和酪氨酸激酶通路,最终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升高,触发细胞脱颗粒。
  • 肥大细胞的激活与脱颗粒:激活的肥大细胞快速释放预存的介质(如组胺、肝素等),并在稍后合成并释放更多的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这些介质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引发平滑肌收缩等,导致组织炎症和过敏症状。

系统性过敏反应
  • 过敏性休克:这是最严重的 IgE 介导反应,过敏原通过静脉或消化道进入体内,导致全身性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广泛激活。典型症状包括血管渗透性增加、喉头水肿、低血压和呼吸道阻塞。常见过敏原包括毒蛇咬伤、蜂蜇、药物(如青霉素)和食物(如花生)。
  • 急性荨麻疹:局部皮肤血管渗透性增加导致水肿、瘙痒,通常由直接皮肤接触过敏原或系统性过敏原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皮肤引发。
  • 呼吸道过敏
  • 季节性鼻结膜炎(花粉症):由空气中的花粉、尘螨或动物皮屑引发,当这些过敏原接触到鼻腔或眼部黏膜时,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表现为流涕、打喷嚏、眼睛发痒和水肿。
  • 过敏性哮喘:吸入的过敏原进入下呼吸道,引发支气管的收缩和气道炎症。长期的哮喘可能导致气道重塑,表现为平滑肌增生和气道狭窄,最终造成持续的呼吸困难。
  • 食物过敏
  • 食物过敏的表现:常见过敏原包括花生、坚果、海鲜、牛奶、鸡蛋等。症状从轻微的口腔瘙痒、胃肠道不适到严重的全身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 食物过敏的潜在机制: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消化道黏膜的屏障功能缺陷,免疫调节功能失衡以及遗传易感性。
  • 过敏反应的调控与治疗

    药物治疗
  • 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与 H1 受体的结合,缓解过敏症状,如打喷嚏、瘙痒和流涕。
  • 类固醇药物:常用于控制慢性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它们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减少炎症反应。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用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减少由白三烯引起的气道收缩和炎症反应。
  • 免疫治疗
  • 脱敏疗法: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的剂量,使免疫系统对该过敏原产生耐受,从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通常用于对花粉、尘螨或蜂毒过敏的患者。
  • 抗 IgE 单克隆抗体治疗:如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通过结合并中和循环中的 IgE,防止 IgE 与肥大细胞表面的 FcεRI 结合,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这种疗法通常用于难治性哮喘或慢性荨麻疹。
  • 过敏的慢性影响与并发症

    慢性炎症的影响
  • 气道重塑:在长期的过敏性哮喘中,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导致气道壁的结构性改变,包括平滑肌肥厚、黏液腺增生和胶原沉积。这些变化会导致不可逆的气道狭窄和肺功能下降。
  •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的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部分患者表现为对 FcεRI 或 IgE 的自身抗体攻击。这种类型的荨麻疹常常反复发作,且对传统抗组胺药物反应不佳。
  • 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易感性
  • 过敏的遗传背景:如果父母都是过敏体质,子女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在 40%-60% 之间。许多基因位点被发现与过敏性疾病相关,包括与皮肤屏障功能相关的 FLG 基因和调控 TH2 细胞功能的 GATA3 基因。
  • HLA 和过敏反应的关联:某些 HLA 等位基因(如 DRB1*1501)与特定过敏原(如豚草花粉)的 IgE 应答有关,提示这些基因可能通过调控抗原呈递过程影响过敏反应。
  • 环境因素的作用
  • 卫生假说:20 世纪末提出的“卫生假说”认为,早期生活中的感染和微生物暴露有助于训练免疫系统,减少过敏发生。随着经济发展和卫生条件改善,儿童早期的感染率下降,导致免疫系统调节失衡,过敏性疾病增加。
  • 微生物群的影响:肠道微生物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对 T 细胞分化和调节性 T 细胞(Treg)的生成。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如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增加过敏发生的风险。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