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血方联合罗普司亭治疗难治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快速起效1例
患者,男性,67岁,确诊MDS 2年余,7程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于2023年03月21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2021年出现白细胞减少,在南方医院骨髓涂片:原始细胞5%,考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型(MDS-RAEB1);骨髓活检:考虑MDS,骨髓纤维化1级;流式免疫分型:异常原始细胞3.68%;染色体:复杂核型;MDS-FISH未见异常。2022年在清远人民医院行化疗(阿扎胞苷+三氧化二砷)7个疗程。最近血象:WBC1.85×109/L,Hb77g/L,PLT48×109/L。目前症见:面色苍白,乏力,嗜睡,纳差,舌淡苔薄黄,脉弦细数。西医诊断:MDS-EB1(极高危组,IPSS>6分)。
中医诊断:髓毒劳(精气血阴虚型)。
中医治法:填精益髓,益气补血,养阴清热。
第一阶段治疗过程如下:
1.中药以补血方加减,具体日下。
仙鹤草90 女贞子30 旱莲草40 枸杞30 炙黄芪30
熟地黄40 当归15 炒白术15 党参30 白芍15
紫河车15 茜草40 地榆30 虎杖20 黄精30
竹节参5 槟榔20 炒神曲20 生地15 炒山楂20
阿胶10(烊化)
14剂,翻煎,2天1剂。
2.西药及中成药,以联合刺激造血为主。
人促红素注射液,1万IU,皮下注射,隔日1次;
十一酸睾酮软胶囊,40mg,tid,po
再障生血胶囊,5粒,tid,po。
2023年4月25日第2诊,因血小板25×109/L加入海曲泊帕5mg,qd,po,中医汤剂微小调整治疗,其他中成药和西药不变.
至2023年11月7日第8诊,血象明显改善,WBC2.89×109/L,Hb105g/L,PLT78×109/L,随后停用人促红素注射液和海曲泊帕,血象一直稳定。
第二阶段治疗过程如下:
2024年3月5日第13诊,血象WBC2.09×109/L Hb76g/L,PLT56×109/L,EPO浓度420.68mIU/ml,遂第二次应用人促红素注射液,1万IU,每日一次,其他治疗不变。
至2024年4月23日第15诊,WBC2.47×109/L,Hb62g/L,PLT44×109/L,人促红素注射液应用7周,考虑该药物治疗无效。
第三阶段治疗过程如下:
自2024年4月23日启动罗特西普治疗,剂量1.0-1.33-1.75mg/kg递增,皮下注射,每3周一次,共5次,一直应用到2024年8月16日,期间间断输血维持治疗,复查骨髓涂片:原始细胞1.5%,流式免疫分型:异常原始髓系细胞4.5%。
2024年9月2日,患者因心脏不适在当地医院急诊科输血治疗,之后住院到9月20日左右出院,住院期间主要以输血、造血刺激治疗,查验WBC(1.04-1.52)×109/L,Hb(33-51)g/L,PLT(25-40)×109/L,考虑患者对罗特西普治疗无效。
第四治疗过程如下:
2024年9月23日第21诊,患者面色苍白,身重无力,时有胸痛,舌淡苔薄黄腻,边有齿印,脉弦细,WBC1.17×109/L,Hb57g/L,PLT19×109/L,开始应用罗普司亭治疗,250u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中药以补血方为基础加减,拟方如下:
仙鹤草160 旱莲草120 枸杞80 炙黄芪80
熟地黄120 生地黄60 茜草60 地榆80
黄精70 炒神曲60 熟大黄20 鹿角胶24(烊化)
当归30 炒山楂60 紫河车20
21剂,翻煎,2天1剂。
经过该方案治疗后,2024年10月1日至10月30日,患者血常规如下表所示,血象迅速提升。

总结:
该患者诊断为IPSS-R极高危组MDS,先后历经化疗、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艾曲波帕+中药、罗特西普+中药治疗近32个月,最终无效,属于多线治疗后难治性MDS,而非疾病进展为MDS-EB2或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涂片+流式免疫分型可佐证)。
考虑该患者经过化疗、造血刺激、中药治疗后,外周血全血细胞重度低下。但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增生活跃占24.5%;红系增生活跃占60.5%,有病态造血;全片见巨核细胞65个,存在病态造血;原始细胞低下(骨髓涂片1.5%,流式4.5%)。考虑为MDS骨髓造血细胞不能正常发育、凋亡过度过快所致,也不排除化疗对残存的正常骨髓造血细胞的长期抑制(起初对造血刺激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海曲泊帕+雄激素+中药有效,后可能存在耐药性而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剂量+中药治疗无效,换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造血刺激药物罗特西普仍然无效)。
基于以上认知,结合罗普司亭治疗MDS研究进展,以及该患者重症髓毒劳精气血阴阳枯竭的中医疾病本质,我们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采用罗普司亭+大剂量补血方中药加减治疗。1周后患者血象迅速上升,脱离红细胞、血小板输血。治疗后2-4周血象继续改善,具体见上表。
本文是代喜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