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你的下前牙更容易出现松动





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牙齿为什么会松动,原因太多太多,这里简单列举一下:最常见的是牙周炎症(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咬合创伤(早接触)、根尖病变、牙齿外伤、牙根折裂、牙根吸收、夜磨牙和牙周手术后初期,以及正畸治疗的整个过程等。篇幅有限,我们先来重点说一下下前牙为什么容易松动。
下前牙靠近舌头的那一侧容易堆积菌斑、牙结石,出现牙周炎症。这和下前牙靠近舌侧的唾液腺导管开口是离不开的。唾液在舌侧牙面上聚集,唾液中的钙、磷等矿物盐呈过饱和状态,可以析出沉淀于牙齿表面的脏东西“菌斑”中,会加速菌斑矿化,形成偏硬的,不能被牙刷刷掉的牙结石。相比与唇侧的牙结石,舌侧的牙石,很容易被人忽略, 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粘附在牙齿表面,吸引着细菌和色素等不好的脏东西堆积,刺激我们的牙龈,引起牙龈的炎症,当进展到一定的程度,便会累及下方的牙槽骨,导致吸收,骨头一旦少了,像树木一样的牙齿,赖以稳定的土壤便会出现“水土流失”,可能就会出现松动。
相比与有着粗壮和多个牙根的后牙,因为承担的功能不同,下前牙在先天上就存在“不足”,全口最小的牙:下中切牙就在这个区域。牙根总体偏细、偏短,甚至还存在一些变异,一些患侵袭性牙周炎的患者群体下前牙还存在形态异常,牙根表面牙骨质要更少,牙根更加细、短、尖(锥形根)。类比树木,别的牙都有粗壮、比比皆是的树根扎根于土壤,而我们的下前牙,只有孤零零的一根,矗立在牙槽骨的土壤里,其出现松动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
更薄的牙周支持骨。本就容易出现牙周炎的下前牙,相比于口腔中的其他牙齿,更是有苦难言,正常人在下前牙区牙槽骨缺损的发生率较高,相比于青少年,成年人牙槽骨不仅附着更低,厚度更薄且骨开窗及骨开裂发生率更高。更少的稳定下前牙的“土壤”,一旦被牙周炎这持续不断的“洪水”冲刷,将面临着不可逆的损伤。
相比于上前牙,下前牙要承受来自来自舌头的力量与唇部肌肉的对抗,在两种力量下发挥切割食物、引导的功能。在下前牙出现松动后,拥有“八块肌肉”的舌头,作为人体最柔软灵活的器官,往往最先能感受到,并且在晨起时感受到的松动程度比较明显,这是晚上睡眠时,下前牙与上牙不发生接触,会略微从牙槽窝内轻度的伸长,而一醒来便能够觉察到。
在临床中看到了太多因牙周炎,抑或是骨量不足、正畸移出皮质骨导致的下前牙松动,这种松动大部分是不可逆的,一旦丢掉那本就不多的骨头,下前牙将很难继续稳定的发挥切割食物的功能,希望大家能够好好清理自己的牙齿,每天刷牙用完牙线后,可以像唇侧一样,借助镜子,低着头看看自己下前牙的舌侧有没有牙结石之类的脏东西,如果有了,记得定期去清理哈~
本文是邹沛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