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动脉斑块的六问六答,你知道多少?
近年来,中国人颈动脉有异常的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最新的中国慢性前瞻性研究显示,有 1/3 的中国成年人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斑块,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越来越高,男性多于女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一般从青春期开始逐渐发生,40 岁后变得明显,到了 60 岁,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
让我们一起看看颈动脉斑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斑块越大越危险吗?有了斑块都需要吃他汀吗?
01颈动脉斑块是什么?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是一个精密的机器,而血液就是流动其中的液体,颈动脉则是其中一条主要的输液管道。
现在,如果在这条输液管里堆积了一些杂质,比如说“斑块”,那这台机器的运转就可能出现问题了。颈动脉斑块,正是这样一种在我们身体内悄无声息形成的“杂质”。
简单来说,颈动脉斑块是由脂肪、胆固醇、钙质、细胞残骸等物质在颈动脉内壁上积累形成的。它们就像是沉积在水管壁上的水垢,时间长了会让管道变窄,影响水流。
在我们的身体里,颈动脉斑块的存在意味着血液流向大脑的通道可能会被阻塞,当阻塞不大时,我们可能自己没有感觉,但是任由发展,后果可就大了——从头晕、乏力,到更严重的中风、心血管疾病,都有可能因此而起。
02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危险因素是不可控的,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有些危险因素则是可控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缺乏运动等等。
因此,生活方式的干预在颈动脉斑块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03什么样的斑块比较危险?
斑块导致卒中最重要的机制是两点:
(1)斑块脱落,形成栓子;
(2)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供血不足。
因此,评估颈动脉斑块是否危险主要看两点:一看斑块性质是否稳定,二看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程度。
当我们拿到颈动脉超声的检查报告时,应重点关注超声对于斑块稳定性和狭窄程度的描述:
如果超声提示斑块表面不光滑、形状不规则、斑块呈低回声或者是混合回声斑块但以低回声为主,提示斑块为不稳定斑块(又称软斑块),说明卒中风险较高;
如果超声提示斑块表面光滑、外形规则、呈强回声,则提示是稳定斑块(又称硬斑块),说明卒中风险较低;
混合斑块的卒中风险介于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之间。
此外,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 50%,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在 50%~70%,为中度狭窄;70% 以上的狭窄为重度狭窄。狭窄程度越高,卒中风险越大。
通常情况下,轻度狭窄或稳定的斑块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如果重度狭窄或伴不稳定斑块的中重度狭窄,则导致卒中的风险较大,需要积极治疗(如手术等)。
04是不是斑块越大越危险?
斑块大小常用「长度(mm)× 厚度(mm)」表示。在判断斑块是否危险时,斑块的大小意义不大,重点是看斑块内中膜厚度(或管腔狭窄的程度)以及斑块的性质是否稳定。尤其是斑块的稳定性尤为重要,如果斑块不稳定,即使斑块很小,也容易脱落形成栓子,阻塞血管,引起脑卒中。
05颈动脉斑块都需要治疗吗?
根据《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 2017》,并非所有颈动脉斑块都需要治疗。具体如下:
(1)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
(2)对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或斑块狭窄 50% 以上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无论血脂是否异常,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 LDL-C 控制在 1.8 mmol/L以下。
(3)对于颈动脉斑块伴狭窄 50% 以下的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血脂在正常范围内,可根据斑块稳定性和用药风险效益比个体化考虑是否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4)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如果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06如何预防颈动脉斑块?
预防颈动脉斑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针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热量摄入,注意营养均衡,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及全谷物类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2)增加运动,避免久坐,控制体重。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BMI 在 18.5~23.9 之间,BMI = 体重(kg)÷ 身高(m)²],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
(4)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5)定期体检。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血脂、血糖、血压、颈动脉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总之,对于颈动脉斑块,我们应当正确对待,既不能过度恐慌,又不能放任自流。通过科学的诊断和评估、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和合理的药物治疗,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颈动脉斑块的发展,保护我们的血管健康。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