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任卫东 三甲
任卫东 主任医师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空腹血糖超过“7”,餐后血糖超过“10”,应该如何用降糖药?

162人已读

空腹血糖超过“7”,餐后血糖超过“10”,应该如何用降糖药?

门诊上经常会遇到有患者咨询:“医生,我空腹血糖高,您看该用啥药?”或者问“我餐后血糖高,该用啥药?”

的确,不同降糖药物在血糖控制方面各有侧重,有些药物侧重于降低空腹血糖,有些侧重于降低餐后血糖。需要说明的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并不是完全独立的,餐后血糖是在空腹(或餐前)血糖基础上的进一步升高,把空腹血糖控制好了,餐后血糖也会随之下降,反之亦然。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空腹高血糖及餐后高血糖的发生机制,以及针对高血糖的特点如何合理选择降糖药。

01、什么是空腹血糖?有怎样的意义?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饮水除外)8~12小时以上,于次日清晨早餐前所测的血糖。

空腹血糖主要来自肝糖原的分解,而基础胰岛素分泌可以抑制肝糖输出,防止空腹血糖过高,因此,空腹血糖高低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

对于治疗期间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还可以反映患者头天晚上降糖药物的用量是否合适。

02、什么是餐后血糖?有怎样的意义?

“餐后血糖”是指从进餐后血糖开始上升算起,一直到血糖回落至餐前水平这一段时间的血糖。临床通常用“餐后2小时血糖”来代表餐后血糖。

正常人进餐后0.5~1小时血糖达到高峰,2小时后回落到接近进餐前水平,血糖升幅很少超过2.2~3.3mmol/L。

影响餐后血糖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饮食的量与质、胃肠道吸收功能、餐前用药情况、餐后是否运动以及自身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等。

餐后血糖可以间接反映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还可用于评估患者进食量及降糖药用量是否合适。

03、空腹血糖高宜选哪些药物?

基础血糖包括空腹及餐前血糖。降低基础血糖的药物主要有:

长效磺脲类常用药物

常用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

作用原理:这些药物具有持久的胰岛素促泌作用,对降低空腹血糖效果较好。

不良反应:若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中;还可导致体重增加。

注意事项:建议从小剂量起始,每天1次,晚餐前(或早餐前)口服,根据血糖检查结果调整药量。

双胍类

常用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作用原理: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糖异生及肝糖原输出,有效降低空腹血糖。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是减少其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注意事项:二甲双胍缓释片可以在晚餐前、晚餐后或睡前服用,其中,睡前服用降低空腹血糖的效果最好。

噻唑烷二酮类

常用药物: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作用原理:此类药物可有效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抑制肝糖输出,降低空腹血糖。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是水肿和体重增加,这些不良反应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心衰、浮肿及肝功能异常者禁用。

注意事项:每天一次,餐前、餐后服用均可。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类

常用药物: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和艾托格列净。

作用原理: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葡萄糖从尿中排泄,有效降低血糖,特别对降低空腹血糖效果更加显著。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及与血容量不足相关的不良反应,罕见不良反应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一定要注意多喝水,注意外阴卫生。每天一次,餐前、餐后服用均可。

中、长效胰岛素

常用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有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作用原理:每晚睡前皮下注射,可以有效控制基础血糖。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注意事项:一定注意从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04、餐后血糖高宜选哪些药物?

降低餐后血糖主要应选择短效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这类药物主要有:

短效磺脲类

常用药物:如格列喹酮、格列吡嗪。

作用原理: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侧重降低餐后血糖。

不良反应:其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中;还可导致体重增加。

注意事项:每天三次,餐前半小时口服。

格列奈类

常用药物: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作用原理:作用同上,但起效更快,控制餐后血糖效果更好。此类药物低血糖风险较小。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注意事项:每天三次,餐前即刻口服。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α-糖甘酶抑制剂

常用药物: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作用原理:主要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是腹胀、排气增加,建议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

注意事项:每天三次,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

常用药物: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

作用原理:尽管属于长效制剂,但因其具有血糖依赖性的降糖特性,因此,每天一次服用,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不良反应:该药不良反应很小,单独使用不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速效及短效胰岛素

常用药物: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谷赖胰岛素等。

作用原理:这两类胰岛素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特点,三餐前皮下注射,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

短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常用药物:如贝那鲁肽、艾塞那肽和利司那肽。

作用原理:具有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的特点,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等机制,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腹泻、恶心、腹胀、呕吐等。这些不良反应多见于治疗初期,随着使用时间延长,不良反应逐渐减轻。

注意事项:每天三次,餐前皮下注射。

05、空腹及餐后血糖均高,用药可“长短结合”

如果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均高,在药物使用上主张采取“长短结合”。

长效药物主要用于控制空腹血糖,短效药物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通过联合用药,使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全天候血糖控制达标。

注意:同类降糖药物之间不得联用。

血糖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药物之外,还需要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血糖监测等积极配合。饮食治疗是基础,如果忽视生活方式干预,一味地依赖药物,再好的药物也不会取得满意的疗效。

来源:糖尿病网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任卫东
任卫东 主任医师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