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袁云 三甲
袁云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罕见病的基因治疗

1057人已读

罕见疾病数量庞大且总体患病率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损失。其临床多样性给管理和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目前基因治疗为罕见病治疗带来曙光,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的使用,解决了巨轴索神经病的治疗问题,也用于治疗视网膜BEP65缺乏症,北大医院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D 临床基因治疗研究也采取该AAV方法,目前进入药物毒理研究和药物生产阶段,预计2025年下半年对6个患者进行治疗,年龄在4-10岁,目前在筛选患者。Imlygic是一种获准用于治疗难治性转移性黑色素瘤的疱疹病毒载体,将成为针对罕见癌症开发的溶瘤载体。Yescarta和Kymriah将展示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载体在自体体外生产嵌入抗原受体T细胞中使用,已获准用于治疗难治性白血病和淋巴瘤,也在免疫性坏死性肌肉病开始使用,具有良好的效果。类似的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技术可以应用于自身骨髓干细胞治疗,Strimvelis和Zynteglo分别用于治疗腺苷脱氨酶-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和β-地中海贫血。Onpattro和Tegsedi将重点关注寡核寡聚酸技术,这是获得家族性甲状腺素运载蛋白淀粉样变性许可的RNA干扰药物,目前北大医院规划中的基因治疗是一种自体基因修复技术,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临床研究,目前进入患者招募过程,可以行走的患者可以加入我们的研究。Spinraza是一种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接头转换疗法。使用Zolgensma(一种AAV血清型9载体)和Spinraza可以初步比较AAV和寡聚酸疗法在该病中的有效性,早期治疗有效。

各种基因治疗新技术在以前难以治疗的罕见疾病迅速扩展应用,有良好效果。还有几个罕见病也在规划中,包括遗传性脑血管病、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和假肥大肌营养不良,目前在做前期论证,会进入2025年的研究计划中。这些工作都是多方面合作的结果,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中科院的教授都给予大力支持。也希望患者家属能够合作。

基因治疗在国内最大的阻力之一就是孩子父母的愚昧,希望等等有药厂生产,国家给予报销,不知道罕见病太罕见,因是赔本买卖,没有厂家会投巨资生产。更不知道治病如救火的道理,许多小患者只有几年的生存时间,机会一瞬即过。家人等个几年再说的想法,孩子已经不在人世。

袁云
袁云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