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梁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经验(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第2期)
陈梁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经验
李海朋
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 ((518026)
关键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疗法;专家经验;陈梁
陈梁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现任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研究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专家分会理事,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三十年,临床经验丰富。早年曾师从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张介安教授,吸取老师数代祖传中医儿科医术精髓,并将所学致力于中医儿科事业,长期潜心研究儿童疑难杂症的中医药辨证施治方法,并取得了突出成效,现就陈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诊断
多发性抽动症它是以多发性、运动性抽动或伴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本病常见于5~12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最新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患病率大约在1%~4%之间,并有明显增多的趋势[1]。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2],临床呈复杂的、反复的慢性神经精神病的表现,具体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噪子或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的特点。
2 病因病机
《内经·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热盛动风,风胜则动”。《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风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人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胜任故目连答也”。根据患儿临床表现,陈梁主任医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风证”、“痰证”范畴。“风胜则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证之风乃肝风也。肝主血,主筋,开窍于目,其经脉上巅络脑。小儿时期,肝常有余,特别是目前我国多独生子女,家长方面过度溺爱,百般顺从,使儿童心理承受力低;另一方面望子成龙,期望值过高,增加其学习和心理负担。这两种矛盾致使患儿阴阳失去平衡,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郁日久,可化火动风而引起抽动。
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嗜食烤炸鸡翅、碳酸饮料、辛辣煎炸、袋装零食之品,亦可酿生痰化热,扰动肝阳,进而成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诱发病因之一。
根据陈师在临床的细心观察,有此病的患儿多见有易兴奋、易激动、多动任性等特点。患本病的小儿多有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视电脑游戏、看动漫、玩手机的习惯,接触的声光电子产品较多,加之学习负担致使小儿生活环境单一,户外活动不足,小儿过多想象接触的游戏、电视、动漫场景,模仿动漫细节、兴奋激动,久之使之情志调节失常,心理环境单一,造成不爱交流,易生气,脾气越来越坏,故而扰动心神,则见不自主抽动;阻于廉泉,则见怪声;上扰清空,神机被蒙,则口出秽语。故此病病位在肝、心,与脾、肾有密切关系,为肝肾阴虚、风痰内扰之证。
3 治疗方法
3.1 辩证用药
从上述病因病机来看,陈师认为痰风内扰和脾虚肝旺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证型,根据病机以清心熄风、化痰通络,健脾疏肝为其治疗大法。根据风与痰的虚实之分,再根据小儿体质,辩证加减用药治疗。常用药有:谷精草、白芍、钩藤、云苓、菊花、竹茹、酸枣仁、郁金、浙贝母、石斛、灯心草等,以上用药,药性平和,其平肝、熄风、柔筋并用,共奏祛风化痰,健脾疏肝之功。化痰通络,搜剔顽痰,使经络气血通畅,则怪病自除,长期服用,无不良反应。
3.2 针灸治疗
针灸取太冲、丰隆、合谷、肝俞、胆俞、三阴交、阴陵泉、内关、神门等穴。心烦心悸配心俞;眨眼、耸鼻配太阳、迎香;口角抽动配地仓、颊车。以快速进针,平补平泻,得气后不留针。太冲、合谷二穴是主穴,分别是肝于大肠经之原穴,两穴合用具有疏肝解郁,开利机关,平肝息火之作用。症状较重的患儿在服用中药的同时使用上述针刺治疗而获良效。
3.3 耳穴压豆疗法
根据经络学说,《灵枢》说:“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络都与耳部有直接联系。因此,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耳壳的相应区域便出现一定的反应点。通过耳部经脉与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于耳廓上相应的穴位以压籽刺激通过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而达到治疗疾病。耳压疗法就是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按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选用神门、肝、内分泌、脑点、皮质下等[3]。主穴内分泌、交感有调解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功能;神门有镇静、安神、降气、镇咳之功;皮质下有调解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作用,表现在鼻、咽喉相应疾病方面的体征。选其以上耳穴,以调解脏腑功能,宁心安神,使这些相应的部位的活血通络,而达到了病愈的目的。
4 病案举例
赵某,男,8岁,2009年8月2日初诊。患儿于2009年1月无明显原因出现挤眼、咽中“吭吭”有声,家长未予重视和治疗。3月初又出现不自主的甩头、甩手,在当地诊断为“抽动一秽语综合证”,给予益智口服液,无明显效果,后又给予氟哌啶醇片,1/2片,每日三次,症状渐少,停药一个月后又出现上述症状,频率增多,遂来求治,当时伴有性情急躁,舌淡红、苔白微腻。陈师认为属“肝风”证,为风痰内扰所致,治以化痰通络、平肝熄风。处方:谷精草10 g,白芍10 g,钩藤10g,云苓10g,菊花10g,竹茹10g,酸枣仁10g,郁金5g,浙贝母5g,石斛5g,灯心草5g,炙甘草5g。7剂,每天1剂,水煎服。针刺治疗:取穴太冲、丰隆、合谷、肝俞、胆俞、内关、神门、太溪。风池、合谷、太冲、太溪均取双侧,太冲取泻法,太溪取补法,余穴平补平泻,留针20 min,其间行针1次。开始每日治疗1次,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改为每周1次,以巩固疗效。耳穴选用神门、肝、内分泌、脑点、皮质下,每周两次。并嘱家长监督患儿不要看电视,玩游戏。1周后复诊:挤眼、喉中发声、甩头、甩手症状均有好转,仍性急,于上方加柴胡10g,枳壳10g。服2周后,症状基本消失,休息不好时有症状出现,遵上方随症加减继服2月,诸症消失。1月后因外感病情反复,用上方化裁治疗1月而愈,随访近1年未见复发。
张某,男,3岁半,2008年10月9月12日初诊。2008年5月在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症。刻诊:点头伸舌,开始挤眼,每分钟多达几十次,抽鼻努嘴,下巴频繁蹭衣领,易哭泣,纳差,大便时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辨证属肝风证,脾虚肝旺型。用健脾疏肝法,治以钩藤四君子汤加减。药用:炒白术、茯苓、钩藤(后下)、石菖蒲、白芍、酸枣仁、郁金各10g,谷精草5g,菊花5g,竹茹5g,浙贝母5g,石斛5g,灯心草5g。5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二诊:药后抽动症状减轻,仍有挤眼,抽鼻努嘴等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上方加木贼草5g,5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三诊:药后纳增,挤眼、大便溏等症均减轻,时或抽鼻努嘴,舌红苔薄白,脉细弱。继服上药l4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随访2年未见复发。
5讨论
陈师在治疗多发性抽动症临证中,既突出了要掌握分证论治的原则性,也考虑到了有是证用是药的灵活性。运用中药、针灸和耳针三联疗法,避免了单纯运用中药治疗起效缓慢的因素,针、药、穴并用疗效稳定,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具有明显优势。针、药、穴“三联疗法”针对病因病机全面调理,不仅提高了疗效,也大大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本病的产生与精神心理障碍,社会环境的因素有很大关联,如学习紧张.负担过重,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思想压力很太.以及看电视.玩游戏时间长,休息不好等。同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常发现其因感冒而病情加重,故陈教授认为,治疗不仅需用药物、针灸、耳穴来调节阴阳平衡,避免感冒、感染等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影响,告诫其少看电视和玩游戏机,尽量减少紧张、恐怖等精神刺激,是减少复发的重要因素。应多支持和帮助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减轻焦虑情绪,适应现实环境。总之,通过针灸,药物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再通过心理和行为的疏导,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Houeto JL,Gire P.Tics and Tourette syndrome:diagno-sis,course and treatment principles[J].Presse Med,2008,37,263.
[2]范肖冬,江向东,丁欣,等译.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10-220.
[3]王忠,郑礼宾,刘士佩,等.耳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31.
本文是陈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