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胃癌腹腔化疗毒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

发表者:魏国 人已读

胃癌腹腔化疗毒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

魏国 方国恩 毕建威 申晓军 华积德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外科(200433)

[关键词] 胃癌 腹腔脱落细胞 腹腔化疗

[摘要] 目的:评价胃癌腹腔化疗的毒副反应,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将156例胃癌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组(治疗组),单纯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组(对照组1),未行腹腔化疗组(对照组2),共三组。结果:治疗组化学性腹膜炎、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和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结论:在应用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时化学性腹膜炎的防治不容忽视。

Toxic and side effect of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for gastric cancer and treatment methods. Wei guo, fang guo en, bi jian wei.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Chang Hai Hospital,ShangHai 200433,China

[Keywords] gastric cancer exfoliated cancer cell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oxic and side effect of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for gastric cancer and to explore its treatment methods. Methods: 156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treatment group(n=52) were given intraoperative hypotonic chemo-hyperthermia and early postoperatively intrapetitoneal chemothetapy;control group 1(n=49) only intraoperative chemo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 2(n=55) no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Results: The rate of chemical peritonitis,gastrointestinal tract reaction,bone marrow suppression and hepatotoxicity in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wo control groups. Conclusion: Chemical petitonitis should be prevented and treatmented during intraoperative and early post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腹腔内化疗作为一种选择性区域化疗同外周静脉化疗相比具有明显的药代动力学优势。因此在胃癌的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对于胃癌腹腔化疗的毒副反应和安全性,很多学者都有研究和阐述。多数学者认为腹腔化疗是相对安全的,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毒副反应相对于未行任何化疗者无显著性差异[12]。文献报道腹腔温热化疗虽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均在可控制范围之内,其临床应用安全可靠[3]。本研究对腹腔化疗的安全性和腹腔化疗的毒副反应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9.1~2001.2期间我们对我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胃癌病人156例进行研究。男性106例,女性50例,年龄25 -75岁。其中行胃癌根治术134例(85.90 %),行姑息性胃切除以及淋巴转移灶切除术22例(14.10 %)。

1.2分组:随机分组:(1)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组(治疗组)52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6例,行根治切除45例(86.54 %);(2)单纯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组(对照组1)49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7例,行根治切除40例(81.63 %);(3)未行腹腔化疗组(对照组2)55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7例,行根治切除49例(89.10 %)。三组术后均于一月左右开始行6疗程常规静脉化疗。

2.结果

2.1 腹腔化疗安全性的观察。

从研究资料我们可以看到:(1)治疗组化学性腹膜炎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2(P<0.01);(2)两个对照组化学性腹膜炎的发生率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5);(3)在切口感染和裂开、吻合口漏、腹腔脓肿以及粘连性肠梗阻这四个方面相比较三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见表1。

表1. 腹腔化疗的安全性比较

治疗组%

对照组(1)%

对照组(2)%

化学性腹膜炎

15.38(8/52)

2.05(1/49)

0

切口感染和裂开

1.92(1/52)

4.08(2/49)

1.82(1/55)

吻合口漏

0

2.05(1/49)

1.82(1/55)

腹腔脓肿

1.92 (1/52)

4.08(2/49)

3.64(2/55)

粘连性肠梗阻

1.92(1/52)

0

1.82(1/55)

2.2 腹腔化疗毒副作用的观察。

从四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1)治疗组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1);(2)治疗组骨髓抑制和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而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 05);(3)两个对照组在这四个方面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见表2。

表2. 腹腔化疗的毒副作用比较

治疗组%

对照组(1)%

对照组(2)%

消化道反应

44.23 (23/52)

8.16(4/49)

10.91(6/55)

胃髓抑制

19.23 (10/52)

4.08(2/49)

1.82(1/55)

肝功能异常

21.15 (11/52)

4.08(2/49)

3.64(2/55)

肾功能异常

9.62(5/52)

2.04(1/49)

3.64(2/55)

3.讨

在腹腔化疗的安全性方面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1)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化学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这与文献报道不同。而两个对照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术中化疗单纯应用5-FU,而术后化疗联合应用了顺铂引起的。我们观察到术后化疗第一天应用顺铂时,患者腹膜刺激的症状最为明显。因此我们在第一天应用顺铂时加入少量利多卡因能比较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腹膜刺激症状。即使这样仍有6位患者因症状较重而未能完成随后4天的腹腔化疗。另外有2位患者5天疗程化疗结束后仍有较重的腹膜刺激症状,并且持续时间较长,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痛苦。所以我们认为在应用腹腔化疗时化学性腹膜炎的预防和处理是各位医生需要重视的。我们体会在应用顺铂时应适当加大腹腔灌注的液体量以达到稀释的目的,应用过程中预先向腹腔内滴入加入利多卡因的生理盐水400ml,这样可以比较有效的预防化学性腹膜炎的发生。但过大的液体量会引起患者腹胀,我们应用的液体总量一般为1000~1200ml。最多的用到1800ml,以患者能耐受为准。一旦发生了较重的化学性腹膜炎,由于腹膜刺激导致腹腔渗出较多,并且患者这时往往进食较差,因此要注意补液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加强营养支持。最好应用TPN。(2)在切口感染和裂开、吻合口漏、腹腔脓肿以及粘连性肠梗阻这四个方面相比较三组均无统计学差异。与多数文献报道一致。

在腹腔化疗的毒副反应方面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1)治疗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和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两个对照组,而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两个对照组在这四个方面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我们对消化道反应的统计指征比较宽,将恶心、呕吐、腹泻和食欲不振都统计在内。消化道反应多数在腹腔化疗结束后可以自行缓解。目前还未发现不可逆的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由于这些毒副反应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因此我们认为虽然术中联合术后腹腔化疗毒副反应的发生率要高于两个对照组,但并不影响该治疗的实施。

为了提高腹腔化疗的安全性和减少腹腔化疗毒副反应对病人的影响,我们体会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患者应无心肺方面影响手术的疾病;(2)患者肝肾功能基本正常,血常规正常;(3)围手术期要重视纠正影响手术恢复的因素,如贫血、低蛋白血症等;(4)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特别注意防治低钾血症;(5)要高度重视吻合技术,吻合口的缝合必须满意,不满意者不能应用腹腔化疗;(6)全身状况欠佳、年龄过大、手术复杂、以及腹腔污染较重者均不宜应用腹腔化疗;(7)术后宜早期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必要时给予TPN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传哗. 胃癌术后早期5氟尿嘧啶腹腔化疗临床研究. 安徽医学,2002,23 (2):29-30

2. 王娟. 进行期胃癌围手术期腹腔化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1997,4 (2):92-93

3. 杨秋蒙,朱正纲,周曙. 胃癌根治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的临床安全性研究.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8 (4):322-334

本文是魏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