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赵立军
赵立军 主任医师
宣武中医院 骨伤科

习练易筋经治疗腰肌劳损临床观察

9937人已读

[摘要] 目的 探讨习练易筋经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 方法 采用教练易筋经练功法治疗腰肌劳损病人38例。结果 38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平均11.2个月。总有效率94.74%。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1) 结论 易筋经是治疗及预防腰肌劳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功方法,较其他治疗有简便易行,疗效确切,不易反弹等优点,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思想

[关键词] 易筋经 腰肌劳损 练功

腰肌劳损又称腰臀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祖国医学称为肾虚腰痛。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腰肌劳损是日常生活及临床中的常见病,主要症状是腰部酸痛,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在长期保持坐立姿势工作的青壮年人群中,腰肌劳损患者更为多见。 笔者采用病人习练易筋经的方法治疗腰肌劳损38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笔者自2004年5月~2006年8月在门诊采用教授病人习练易筋经的方法共治疗腰肌劳损病人38例。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31~58岁,平均44.5岁;病程6个月~5年, 平均2.5年。职业为从事办公室工作人员22例,司机16例。38例治疗前均有X线正侧位片。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1]1995年实施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

(1)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 酸痛或胀痛,部分刺痛或灼痛。

(2)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

(3)不能坚持弯腰工作。常被迫时时伸腰或以拳头击腰部以缓解疼痛。

(4)腰部可有广泛压痛, 多在骶棘肌处,髂骨脊后部、骶骨后骶棘肌止点处或腰椎横突处。
(5)腰部外形及活动多无异常,也无明显腰肌痉挛,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 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明显加重,并可有肌肉痉挛,脊椎侧弯和功能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有下肢牵拉性疼痛,但无串痛和肌肤麻木感。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散布整个背部。

(6)X线检查:多无异常,少数和可有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

1.3 病例纳入标准

年龄在30~60岁,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属于中医证候分类血虚寒凝型者;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好。

1.4 病例排除标准

排除腰椎其他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内病变、椎管狭窄症及骶髂关节和臀部疾病;排除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

每日晨起向病人教授易筋经十二势功法,并每日带领病人练功,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调整动作难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直至病人完全掌握整套功法。一般需1—2个月左右的时间。以后嘱病人坚持自行每日早晚各习练一遍易筋经功法,以巩固疗效。

2.2 观察方法

2.2.1 主要观察指标

疼痛采用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s)直观模拟量表判断腰部的疼痛变化VAS0-100为无痛,10为最痛)、压痛、功能障碍、失眠。以3个月为1个观察周期,进行疗效评定,之后每3个月进行定期随访。

2.2.2 观察指标分级量化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1]拟定。见表1。

1 腰肌劳损症状分级量化表

症状

轻(2分)

中(4分)

重(6分)

疼痛

轻度疼痛,时轻时止,VAS评分≤3

疼痛可忍,时常发作,3<VAS≤7

疼痛难忍,持续不止,VAS评分>7

压痛

重压时疼痛

中等力度按压时疼痛

轻度按压即感疼痛

功能障碍

腰部功能轻度受限,可从事正常活动

腰部功能中度受限,生活可自理,但不能从事劳动

活动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

失眠

睡眠时间稍有减少

时见失眠

不能入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1]拟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腰痛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腰部活动自如。

显效:腰痛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95%,腰部活动不受限。

有效:腰痛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70%,腰部活动改善。

无效:腰痛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腰部活动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3.2.1总有效率

38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平均11.2个月。38例中,痊愈17例,占44.74%;显效10例,占26.32%;有效9例, 占23.68%;无效2例,占5.26 %,总有效率94.74%。

3.2.2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所有数据采用t检验,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祥见表2,说明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明显

2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分,x±s

症状

治疗前

治疗后

疼痛

4.32±0.48

2.44±0.77

压痛

3.67±0.19

2.21±0.34

功能障碍

3.96±0.22

1.45±0.39

失眠

3.45±0.51

1.77±0.41

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 <0.01

4 讨论

腰肌劳损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臀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发病原因可归纳为三种:①长期工作姿势不良,使腰肌长时间处于牵拉状态,造成累积性劳损变性,软组织疲劳,乳酸等代谢产物局部堆积,则产生腰背酸痛;②腰椎先天或后天畸形,或下腰短缩畸形,或腰部外伤后,长期卧床不起,腰背肌长时间疲劳等;③腰部软组织急性损伤治疗不当,或反复损伤使组织不能得到充分修复,可使肌纤维变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疤痕或纤维索条或粘连,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 也是慢性腰痛的原因。中医则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是谓五伤”。阐明了劳逸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造成组织劳损。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人群最易患腰肌劳损。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难愈。常规治疗主要是注意休息、减轻腰部负荷、适当用药、辅助理疗,封闭疗法及中医手法治疗。但治疗后往往容易复发,迁延难愈。

“易筋经” 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多认为是天竺和尚达摩所创3《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过去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而目前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咸丰八年潘蔚整理编辑的《颐身集·内功图说》4中的易筋经十二式。它以中医为理论基础,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应用价值。通过正确的教练方法,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改善身体状况的目的。能使习练者挛缩的筋肉逐渐舒展开,使局部气血通畅,通则不痛,疼痛症状及压痛的体征随之改善;筋肉舒展,疼痛减轻则活动受限的症状也得到好转,由于疼痛导致的失眠症状亦随之减轻。如十二式中的摘星换斗势、九鬼拔马刀势、青龙探爪势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等运动提高腰背颈肩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功能;三盘落地势通过下肢的屈伸活动,增强腰腹及下肢力量,起到壮丹田之气、强腰固肾的作用;卧虎扑食势通过虎扑之势,身体的后仰,胸腹的伸展,可使任脉得以调养,并起到强健腰腿的作用;打躬势及掉尾势通过头、颈、胸、腰、髋的逐节牵引屈伸,使背部的督脉得到充分锻炼,阳气得以充足,腰腿得以强健。

随访期间,36例病人无复发或加重的病例,无中途退出及失访者。并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症状及体征改善得也越明显。因此整套功法有助修练者防治腰肌劳损,也可以作为病后的康复运动之用,是一套老少皆宜、强弱具宜、易学易练的养生功法,具有不受场地器械限制,不易出偏,实用性强,便于推广,无副作用等优点。每天只須约二十分钟的练习时间,便可使人全身各个关节和筋腱得到次数多、幅度大、强度适中的牵拉和负荷,尤其适合生活繁忙、工作紧张的都市人。它还具有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特点,能预防和减少腰肌劳损的发生,是符合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的一种养生导引功法,有良好的推广前景。由于是初步的临床观察,缺少对照组的对比,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比较。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2-34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第一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3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 ,健身气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4.

4 潘蔚,颐身集·内功图说,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

本文于200710发表在《北京中医》第26卷第10期上

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 骨伤科 北京 100050

手机:13611216289

单位电话:010-63156308

单位地址:北京市宣武区万明路8

E-mail: zhaolijun7392@yahoo.com

赵立军
赵立军 主任医师
宣武中医院 骨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