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廖亮华 三甲
廖亮华 主任医师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康复科

颈椎间盘突出症

9845人已读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颈椎韧带松弛、椎体失稳、颈部软组织劳损等因素导致颈椎间盘变性、压缩、纤维环断裂或髓核脱出,刺激或压迫颈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脊神经、脊髓等,引起头痛、眩晕;心悸、胸闷;颈部酸胀、活动受限;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胀痛;步态失稳、四肢无力等症状和体征,严重时发生高位截瘫危及生命。

高危人群

颈椎间盘突出临床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80%。从事职业:长期保持固定姿势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电脑操作员、会计、打字员、教师、司机、银行职员、手术室护士、交通警察、刺绣女工、长期观看显微镜者、油漆工、电工、刻字工、汽车或机械修理工等。


性别:颈椎间盘突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农村多于城市。女性多发于孕产后,往往是突然发生的颈部疼痛异常剧烈,活动有障碍。长期工作或居住在潮湿及寒冷环境中的人较易发生。


分型

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颈椎间盘前部较高较厚,正常髓核位置偏后,且纤维环后方薄弱,故髓核容易向后方突出或脱出,而椎间盘的后方有脊髓、神经根等重要结构,因此突出的髓核容易刺激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产生临床症状。


根据颈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侧方突出型:突出部位在后纵韧带的外侧,钩椎关节的内侧。该处是颈脊神经经过的地方,因此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脊神经根而产生根性症状;


2、旁中央突出型:突出部位偏向一侧而在脊髓与脊神经之间,因此可以同时压迫二者而产生单侧脊髓及神经根症状;


3、中央突出型: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因此可以压迫脊髓双侧腹面而产生脊髓双侧的症。


病因病理


发病原因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部件的磨损也日益增加,颈椎同样会产生各种退行性变化,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中最 关键原因。


慢性劳损


是指各种超过正常范围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损伤,如不良的睡眠、枕头的高度不当或垫的部位不妥,反复落枕者患病率也较高。另外,工作姿势不当,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者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再者,有些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增加发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外伤


在颈椎退变、失稳的基础上,头颈部的外伤更易诱发颈椎病的产生与复发。


咽喉部炎症


当咽喉部或颈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时.因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很容易诱发颈椎病症状出现或使病情加重。


发育性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者更易于发生颈椎病,而且预后也相对较差。


颈椎的先天性畸形


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体融合、颅底凹陷等情况都易于诱导颈椎病的发生。


颈椎间盘突出症

代谢因素


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人体代谢失常者,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者,容易产生颈椎病。


精神因素


从临床实践中发现,情绪不好往往使颈椎病加重,而颈椎病加重或发作时,病人的情绪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动和发脾气,颈椎病的症状也更为严重。


发病机理

椎间盘是人体各组织中最早和最易随年龄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组织,由于年龄的增长,髓核丧失一部分水分及其原有弹性。退变的颈椎间盘受轻微外伤即可引起椎间盘突出。颈椎过伸性损伤可使近侧椎体向后移位,屈曲性损伤可使双侧小关节脱位,结果椎间盘后方张力增加,导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突出。


Taylor通过尸体解剖指出,创伤性颈椎间盘损伤最具特点的病理征象是椎间盘软骨板破裂,而有别于椎骨钩突裂隙和椎间盘中央裂隙等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征象。颈椎间盘软骨板裂口常呈线性裂缝,接近椎骨终板,并与之平行,同时常累及椎间盘周围纤维环,靠近椎体边缘,表现为“边缘损伤”(Rim lesion)。软骨板裂隙与纤维环板层结构裂隙相互延续,裂隙内常有出血,髓核可通过裂隙突出。


颈椎间盘损伤多发生于上三个颈椎间盘,急性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以颈3~4间隙多见,主要原因是


(1)颈椎过伸性损伤时切应力大,颈3~4间隙较下位颈椎更接近于着力点;


(2)颈3~4小关节突关节面接近水平,更易于在损伤瞬间发生一过性前后移位,类似于弹性关节。


颈脊髓由于齿状韧带作用而较固定,当外力致椎间盘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突出易引起颈脊髓受压。颈脊髓受压后变细变软,并可在早期形成空洞,脊髓损伤区域不大,但不少患者可因此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瘫痪状态。


颈脊神经根在椎间盘水平横形进入椎间孔,颈椎后外侧纤维环和后纵韧带较薄弱,髓核易从该处突出,即使突出物很小也会引起神经根受压。

临床表现


多见于30岁以上中壮年,男性多于女性,94%的患者发生在颈5~6椎体及颈6—7椎体处。有外伤史者起病较急,常有颈后疼痛,卧床休息症状缓解,活动后症状加重。这种症状随椎间盘移动而起伏改变,是颈椎间盘突出的一种特征表现。由于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不同,压迫的组织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致,临床上可分为侧方、旁中央和中央型三种类型:


侧方突出型

由于颈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表现为单侧的根性症状。轻者出现颈脊神经支配区(即患侧上肢)的麻木感,重者可出现受累神经节段支配区的剧烈疼痛,如刀割样或烧灼样,同时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窜麻感,疼痛症状可因咳嗽而加重。此外,尚有痛性斜颈、肌肉痉挛及颈部活动受限等表现,尚可出现上肢发沉、无力、握力减退、持物坠落等现象。体格检查可发现被动活动颈部或从头部向下作纵轴方向加压时均可引起疼痛加重,受累神经节段有运动、感觉及反射的改变,神经支配区域相应肌力减退和肌肉萎缩等表现;


旁中央突出型

有单侧神经根及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除有侧方突出型的表现外,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并出现病理反射,可出现触觉及深感觉障碍;对侧则以感觉障碍为主,即有温度觉及痛觉障碍,而感觉障碍的分布多与病变水平不相符合,病变对侧下肢的运动机能良好;



中央突出型

此型无颈脊神经受累的症状,表现为双侧脊髓受压。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或以运动障碍为主,晚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不全痉挛性瘫痪,如步态笨拙,活动不灵,走路不稳,常有胸、腰部束带感,重者可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检查可见四肢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退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髌阵挛及踝阵挛阳性。


诊断与检查


临床诊断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和影像检查(CT、MRI核磁共振等),特别是核磁共振在确诊颈椎间盘突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颈椎间盘突出可根据颈椎间盘病理改变的影像学特征分为颈椎间盘变性、膨出、突出、脱出、游离等主要类型。人的颈椎由于特殊的应力关系往往出现多个节段的同时病变,这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略有不同。诊断多无困难,诊断依据:


1、 病史。头颈部外伤史,即使是轻微的颈部扭伤。起病急,发病前无症状,起病后出现颈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


2、 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

1、颈椎X线片


可观察到:


(1)颈椎生理弧度减小或消失;


(2)年轻或急性外伤性突出者,椎间隙可无明显异常,但年龄较大者,受累椎间隙可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


(3)椎前软组织阴影在急性过伸性损伤所致的椎间盘突出中可见增宽;


(4)颈椎动力摄片上有时可显示受累节段失稳。


2、CT扫描


虽对本病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往往无法依靠常规CT扫描确诊。CTM(脊髓造影+CT扫描)则可较清晰地显示脊髓和神经根受椎间盘压迫的影像,近年来有些学者主张采用此法来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并认为其在诊断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明显大于MRI。


3、磁共振成像(MRI)


可直接显示颈椎间盘突出部位、类型及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的程度,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准确率远远大于CT和CTM。在中央型和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可显示清晰影像。


颈椎间盘突出症选择合适的枕头有讲究


颈椎间盘突出症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故病程迁延,是临床常见的难治病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去保护颈椎。这一方面,晚上睡觉时选择枕头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枕头的选择是很有原则的。


1.高低曲度很有讲究。枕头高了低了对颈椎间盘突出症都不利。高度合适。枕头的适宜高度,以6-10厘米较为合适,具体尺寸还要因每个人的生理特征,尤其是颈部生理弧度而定。这两种不同的高度可确保在仰卧和侧卧位时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即从正面观察颈椎为一直线,从侧面观察颈椎有一向前的生理弯曲。原则上以睡在枕上不会使颈部扭曲。


习惯仰睡的人,枕头高度应以压缩后与自己的拳头高度(握拳虎口向上的高度为拳高标准)相等为宜;习惯侧睡的人,枕头高度应以压缩后与自己的一侧肩宽高度一致为宜。当然,无论仰睡、侧睡都能保持颈部正常生理弧度的颈椎枕头是最理想的。如果颈椎间盘突出症发作期间,就不要选择稻谷壳糠皮枕头或者慢回弹枕头,因为这些材料的弹性不稳定,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疲劳和损伤。建议颈椎不好的人选择用高热压缩海绵做成的康金舒乐,因为这样的枕头的首先外形符合人体整体正常生理曲线,使得睡眠时无论仰卧,侧卧,颈椎部位,呼吸道恢复平时正常生理曲线,同时它的支撑力和软硬度因为采用了高温下热压缩特制海绵,所以是各种枕头中最合适的,最符合人体工体学原理,并结合钕铁硼磁矿石形成的磁疗作用,三位一体,更有利于改善颈椎间盘突出症。


2.软硬适中。颈椎间盘突出症枕头应该选择稍微柔软些,但又不失一定硬度的类型,一方面可以减少颈椎枕头和头皮之间的压强,另一方面又保持了不均匀的压强,使血液可从压力较小的地方通过。颈椎间盘突出症枕头只要稍有弹性即可,弹性过大会造成颈部肌肉疲劳和损伤。


3.枕芯填充物。常用的有:①荞麦壳:价廉,透气性好,可随时调节枕头的高低。②蒲绒:质地柔软,透气性好,可随时调节高低。③绿豆壳:不仅透气性好,而且清凉解暑,如果加上适量的茶叶或薄荷则更好。国内现在针对颈椎病而言,理想的对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保护效果的枕芯应该是热压缩海绵枕芯,这种枕芯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特殊枕芯,一般主要用于颈椎病,颈椎骨质增生,打鼾和失眠的使用。这种枕芯是采用优质海绵经过整体度量电控一体化切割,特别是在高温下采用特殊热压缩处理技术和零压力测试技术,形成特制热压缩海绵,这样做的特点是:(1)枕头不易变形:保证了颈椎枕头的外形不易改变,密度高,长久保持枕头处于一个合理的高度,这样保证您在睡眠中颈椎始终处于一个舒适的高度,不因为睡眠中枕头的变形或者弹性减弱引发落枕或者影响颈椎关节的稳定性,从而诱发或者加重颈椎病。(2)保持睡眠时始终处于零压力状态:特制热压缩海绵一般都需要采用零压力软件测试技术,制作过程中对每一个枕头的软硬度严格把控,有效把人体压力化解为零压,抵消反动力,提供最平均、真实的支撑,使睡眠时长时间接触的部位处于无压力状态,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消除颈部疲劳及酸痛,减少睡眠时不必要的翻身次数。


治疗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根据颈椎间盘病变的类型针对性的制定治疗方案,如:服用活血化淤止痛


颈椎间盘突出症

药、颈椎牵引、局部理疗、痛点注射、颈椎管内注药、颈椎多维整复、颈椎固定、颈椎间盘内减压、颈椎间盘髓核氧化、微创颈椎间盘切除、颈椎间盘生物化学溶解以及手术治疗等。



非手术疗法

(一)牵引


1. 适应证 颈椎牵引常作为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首选疗法。但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较明显者和有明显颈椎节段性不稳者不宜采用。


2. 颈椎牵引的方法 一般用颈枕牵引带作颈椎牵引。


(1)姿位:体位可采取坐位或卧位,为了方便,多取稳当的靠坐位,使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0°,避免过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牵引姿位应使患者感觉舒适,如有不适即应酌情调整。在椎动脉型患者前倾角宜较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宜取几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牵引。


(2)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常用的牵引重量差异很大,可自患者自身体重的1/10至1/5,多数用6-7kg,开始时用较小重量以利患者适应。每次牵引近结束时患者应有明显的颈部受牵伸感觉,但无特殊不适,如这种感觉不明显,重量应酌情增加。每次牵引持续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可作不同的组合,一般牵引重量较大时持续时间较短,牵引重量较小时持续时间较长。


(3)牵引频度与疗程:一般每日牵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为一疗程,可持续数个疗程直至症状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牵引疗效不著,或患者症状较重或体弱不耐久坐时,可采用仰卧位牵引。用枕垫保持适当姿位,牵引重量一般为2-3kg。持续牵引2小时后休息15分钟,然后再作牵引,每天牵引总时间可达10-14小时。


(5)利用电动牵引器械可进行间歇牵引,被认为有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一般是牵引2分钟,放松或减小牵引重量1分钟,反复进行半小时左右。


(二)推拿


1.作用与适应证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系因颈项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推拿治疗可以调和气血,桂风散寒,疏筋通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推拿适用于除了严重颈脊髓受压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颈椎病。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传统不主张进行推拿治疗,认为有可能加重脊髓损害,但国内已有安全有效的牵引和推拿治疗的报道,因此,轻型脊髓型颈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疗,只是手法宜温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颈椎病的推拿手法应刚柔结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颈背部反复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肩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俞穴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点、压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弹拨法。若为神经根型,手法治疗应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为椎动脉型,应包括头、脸部的百会、太阳等穴位。接着用旋扳手法。最后以抹法、叩击、拍法作结束。


(2)施行旋扳手法时,先嘱患者向一侧旋转颈部,施术者两手分别置于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后部顺势同时稍用力旋转头颈。此时必须注意:1)旋转角度不可过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颈时可能发出的"咔嗒"声。3)脊髓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疗


理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方法可选用高频(微波、超短波)、低中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电脑中频)、超声波、磁疗等。
(四)运动疗法


1. 运动疗法的作用 颈椎病的运动疗法主要是做医疗体操练习,颈椎病医疗体操的目的与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淤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从而减轻症状;(2)增强颈部肌肉,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


2. 适应证和禁忌证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五)神经阻滞疗法


椎间孔阻滞(硬膜外腔阻滞)和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反复单次阻滞或置管连续注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单次阻滞每周两次,5次为一疗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药一次,每5次为一疗程。


(六)药物治疗


颈椎病症状显著时常用药物作辅助治疗以促进症状缓解,常用药物有、解痉镇痛药、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药及血管扩张药等。中药也常应用。


(七)心理治疗


(八)胶原酶治疗


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是由美国神经外科专家Sussman发明,并于1981年12月通过了美国FDA的三期临床。在1983年西德召开的国际学术大会上首次报告了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优良率高达80%,随后在美、英、法、德等国家下开展了此项治疗技术,并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国。


(九)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PLD) 经皮穿刺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D) 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PLDD)等也取得了一定疗效。


(十)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1. 枕头与睡眠:枕头中央应略凹进,高度为12~16cm,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习惯侧卧位者,应将使枕头与肩同高。睡觉时,不要躺着看书,也不要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


2. 避免做颈部过伸过屈活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洗脸、刷牙、饮水、写字时,要避免颈部过伸过屈活动。


3. 某些日常活动应该停止:在患病期间,应停止做某些过度活动颈椎的活动。

廖亮华
廖亮华 主任医师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