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为语音转文字,不保证准确,仅供参考
有的患者的胃镜报告显示,单位只管,或者叫做8 40管,医生可能跟你说,这种事有可能会癌变的,从而导致患者精神紧张,每年不停的复查,其实你真的是有食管吗?不一定,我们详细讲一讲怎么样才能诊断为食管。
以下内容为语音转文字,不保证准确,仅供参考
Barrett食管的诊断必须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内镜下的观察,第二还必须有病理报告,很多时候的胃镜报告仅仅是通过内镜下看到了距离齿状线,或者连着齿状线有橘红色的黏膜灶,就下了一个Barrett食管的诊断,其实这个诊断是不靠谱的,正常情况下,食道的黏膜是偏灰白色的,而胃的粘膜是橘红色的,如果在食道看到了橘红色的胃黏膜也就称为异常的黏膜,这个时候有可能是一个食管裂孔疝的粘膜,也有可能是胃黏膜的食管异位,不一定是Barrett食管,那么Barrett食管的诊断一定要通过病理的确诊,从病理上讲,Barrett食管指的是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那么病理它是诊断Barrett食管还有评估有没有异型增生,有没有癌变风险的最重要的方法,所以如果你的胃镜报告里面并没有取病历,没有病理报告,那只能是疑诊,不能带上Barrett食管这个大帽子,如果这个时候已经取了病理,那你还要详细的看病理结果的描述,如果仅仅是描述,食管那个活检的粘膜见到了柱状上皮,那么这个时候也不是Barrett食管,如果是见到了胃底腺,胃体腺这些胃黏膜或者腺上皮的改变这一类也不是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指的是具有肠上皮化生的柱状上皮的改变才是Barrett食管,这里强调一个必须有肠上皮化生,有一些国家的诊断标准像英国,他是认为如果活检到了柱状上皮,就可以考虑患者为Barrett食管,而我国跟美国的诊断标准是,虽然见到柱状上皮,但如果没有见到肠上皮化生,那是不诊断Barrett食管了,其实英国的诊断标准他也补充了,如果只是见到柱状上皮,虽然可以诊断标准Barrett食管,但是它并没有你很大的癌变的风险,因此我们总结一句话就是怎么样才能诊断,第一内镜下见到异常的黏膜,第2黏膜取了病理,发现是柱状上皮。
以下内容为语音转文字,不保证准确,仅供参考
接上面的话,病理下证实是有肠上皮化生的柱状上皮的异位内膜才能诊断为Barrett食管,就是临床大部分的病理报告并没有看到肠上皮化生的柱状上皮仅仅是柱状上皮或者是胃体腺或者胃底腺的腺体改变,这些都不能诊断,到底为什么肠上皮化生那么重要呢?就是因为有两个原因,第1只有肠上皮化生了,那么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异型增生甚至网,肿瘤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肠上皮化生那基本是没有癌变的风险,所以就不需要每年不停的复查胃镜,不停的去活检了,第二,中国人的食管癌99%都是鳞状上皮癌,不跟西方国家是不一样的,只有不到1%是腺癌,Barrett食管发展为肿瘤也是发展为腺癌,不会发展为鳞癌,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实由Barrett食管发展为食管癌的几率是非常非常低的,况且其中很大部分是由于误诊的,或者说是由于诊断医生对这个病的认识不足导致的,从而导致患者觉得自己有Barrett食管,每年不停的复查胃镜跟活检,增加了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什么原因会导致Barrett食管呢?其实Barrett食管与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是独立的发病机制,并不是说都是由于存在胃食管反流病就会发展为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发病的危险因素,那么统计学来说,一个是年龄50岁以上的男性,白种人,并且有肥胖体质的那么才容易导致Barrett食管,那Barrett食管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会导致异型增生,也就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最后发展为食管癌,但是整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如果只是单纯的Barrett食管,他发展为异型增生的几率不到10%,发展为食管癌的几率几乎为0,如果是低级别的,就是存在异型增生,然后发展为食管癌的几率大概5%左右,不到5%,那如果是高级别的,那么就有接近50%的机会会发展为食管癌。
有帮助
收藏
举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