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波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小儿内分泌科黄书越
主治医师
5.0
小儿内分泌科汪伶伶
主任医师
4.0
小儿内分泌科郭育华
主任医师
3.8
小儿内分泌科刘子勤
主任医师
3.8
小儿内分泌科宋福英
主任医师
3.7
小儿内分泌科王怡萍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内分泌科董倩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内分泌科刘颖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内分泌科李国红
副主任医师
3.5
叶雪
主治医师
3.5
小儿内分泌科邱明芳
主治医师
3.5
小儿内分泌科尹辉
主治医师
3.5
小儿内分泌科王天琪
主治医师
3.5
小儿内分泌科钱晔
医师
3.4
小儿内分泌科杜牧
医师
3.4
小儿内分泌科刘易
医师
3.4
小儿内分泌科宋弋
医师
3.4
小儿内分泌科王稀欧
医师
3.4
在我们糖尿病教育中,家长觉得最难的部分就是胰岛素的治疗,特别是在血糖波动时如何调整胰岛素的剂量才能控制血糖平稳方面,经常碰到家长不论血糖高低胰岛素一个剂量打很久的情况,希望学习之后在需要调整的时候及时调整。 由于儿童糖尿病特别是小年龄儿童以1型糖尿病为主,这部分孩子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所以咱们重点讲1型糖尿病胰岛素的治疗。其他类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也可参考此原则。 胰岛素治疗常用的方案有每日2次及4次以及胰岛素泵治疗。 ①每日2次注射胰岛素(早餐前短效或速效+中效,晚餐前短效或速效+中效),该方法操作方便,但由于药代动力学的原因,血糖波动大,临床中实际用的较少。 ②每日4次(餐时+基础)方案,常用3餐前短效+睡前中效胰岛素或3餐前速效+睡前长效胰岛素,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可酌情互换,青春发育期可能需要将基础胰岛素分成早餐前和睡前2次用药。 ③胰岛素泵治疗可最大程度模拟生理性的胰岛素分泌模式,理论和实际上能更容易的控制血糖平稳,减少胰岛素用量、低血糖、DKA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国内儿童可用的胰岛素见下表 其次,指南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 再次,结合血糖控制目标,餐前餐后血糖波动时胰岛素的剂量加减的调整原则 在诊断糖尿病后首先选定方案,4针方案还是胰岛素泵,然后明确血糖控制目标,最后对比餐前餐后血糖比目标只是高了还是低了,根据胰岛素剂量调整原则调整,使血糖尽量在目标范围内。 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在临床工作中,接触到的儿童糖尿病越来越多,绝大多数家长对于儿童糖尿病是缺乏基本认识的,很多人甚至认为儿童不可能得糖尿病,即使很多高学历高知的家长。 而儿童糖尿病很多都是1型糖尿病,也就是说是胰岛素绝对缺乏的孩子,需要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都做得很好才能血糖控制平稳,因此家长和孩子在短时间内需要学习和掌握很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虽然我们的糖尿病患儿平均住院时间较长,住院期间会有营养师、医生、护士定期反复的进行相关宣教,但是大量而复杂的知识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掌握起来仍然很有压力,也起来越能够感受和体会家长们的焦虑和压力。 在这里推荐两本由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巩纯秀教授主编的两本书《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管理指南》(2013年出版)、《儿童糖尿病家庭管理》(2020年出版)。两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儿童糖尿病的综合管理进行讲解,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看懂学会。 两本书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各大网络平台都能买到,希望这两本书能对仍在迷茫和焦虑中的家长有所帮助。 附:第一本书封面及目录 附:第二本书封面及目录
临床中碰到矮小或者性早熟孩子家长很多都是因为身高问题来看病的,看来大家对孩子未来身高的焦虑是一致的,上一篇跟大家介绍了预测身高的一种方法,今天来给大家介绍预测身高的第二种方法。 第二种主要是利用骨龄和生长潜力关系来预测的,方法也很简单,相信非医学专业的也一学就会,这也是很多临床医生常用的一种方法。 前面我们讲了骨龄到身高的预测的意义,所以不管是哪种方法预测身高都离不开骨龄,所以先得照个左腕正位X线片,得到比较准确的骨龄。 以下图片是男孩女孩各骨龄所具备的生长潜力。 咱们举例说明 例如,男孩10岁,骨龄10岁,身高140cm 预测身高(140÷0.802)±2.7cm=174±2.7cm 例如,女孩10岁,骨龄10岁,身高140cm 预测身高(140÷0.871)±2.7cm=160±2.7cm 这种预测方法也是以某个时间点的身高和骨龄为基础的一个预测,并非百分之百准确,需要动态监测孩子身高和骨龄变化的情况。 从上图我们看到骨龄越大生长潜力越低,所以也提示对于性早熟骨龄提前,需要警惕身高受损;对于性早熟骨龄进展快的孩子,需要注意可能实际值低于预测值。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解惑。
总访问量 6,799,486次
在线服务患者 22,941位
科普文章 93篇
年度好大夫 2位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