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公立三甲肿瘤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结肠癌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结肠癌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与大肠癌发病相关性03四、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引起大肠癌发生的机制胆囊结石引起大肠癌的机制:(1)胆囊结石引起胆囊慢性炎症,导致胆囊萎缩,或胆囊颈部的小结石阻塞胆囊管后,胆囊浓缩和储存胆汁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或者消失可,从而使得排入肠腔的胆汁量增加,肠腔中胆汁酸的浓度也相应增加。如前所述在不健康饮食刺激下,肝脏合成与排泄的胆汁量增多,进而使胆汁酸循环总量随着增加,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加速,肠腔中的次级胆汁酸浓度增加。次级胆汁酸中的石胆酸随着粪便一起排出,而其中的脱氧胆酸则是进入到肝肠循环中被重吸收。高浓度的次级胆汁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变为甲基胆蒽,后者有较强的致癌作用,从而使大肠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2)某些充满型胆囊结石或者胆囊结石长时间刺激胆囊粘膜引起慢性胆囊炎症,胆囊失去其正常储存、浓缩胆汁功能。进食后排入十二指肠内的胆汁不能短时间内满足消化期需求,从而影响食物中脂肪的消化吸收,使进入结肠内的肠内容物中脂肪、胆固醇等的含量相对增高,易引起结肠的慢性炎症,从而诱发大肠癌的发生。胆囊切除引起大肠癌的机制:(1)当胆囊切除后,胆汁不能得到贮存,其在非消化期持续排入肠道,使肠道中胆汁酸的重吸收增加,胆汁酸肠肝循环随着增加,循环量可达正常人的2倍以上。这会造成肠道内的菌群失调,从而增加肠道发生炎症的机会。初级胆汁酸浓度增加后,肠腔中的次级胆汁酸浓度也相应增加,引起甲基胆蒽量增多,进一步诱发大肠癌的发生。(2)胆囊粘膜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它可以分泌一种称为SIgA的蛋白质成分,它的存在可以起到维持肠道粘膜表面的稳定性的功能,还可以抑制肠道肿瘤的发生。当胆囊切除之后,胆囊粘膜无法分泌SIgA,进而使肠道中SIgA含量明显减少,引起肠道免疫功能降低,进而增加大肠癌发生率。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与大肠癌发生部位的关系:目前关于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与大肠癌发生部位的关系的研究尚不多,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Linos等人通过研究认为:胆囊切除术后大肠癌的发生率升高,但主要表现在女性病人,而且更多的引起右半结肠癌的发生。苏咏等人通过研究西安地区3所医院1996年至2006年间的89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设置对照组为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胃癌、肝癌等),通过分析两组患者与胆囊结石发病的关系,得出结论:胆囊结石易引起右半结肠癌的发生。至于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后更易引起右半结肠癌的机制,目前无肯定性因素,可能为:(1)远近段结肠对于胆汁酸的敏感性不同,近段结肠对于胆汁酸更敏感,具体来说可能是由于近段结肠中的液体粪便较多,大肠粘膜与粪便接触面积广,更易吸收粪便中的胆汁酸;(2)近段结肠和远段结肠对于胆汁酸的代谢差异较大,可能是因为近段结肠有相对高的7α-脱羟酶活性,从而使得近段结肠更容易受到胆汁酸的侵袭。?五、结束语目前多数文献认为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即认为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与增加大肠癌发生的风险,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其无明显关系,尤其在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发生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发生大肠癌的患者越来越多,而胆囊结石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依然是行胆囊切除术,所以随着人们对胆囊功能的再认识以及对胆囊切除术后一些远期并发症发生的担忧,人们对胆囊切除术的质疑也越来越大,很多胆囊结石患者因此选择行保胆取石术,宁愿承受术后结石复发行二次手术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即便目前有研究认为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在统计学上存在相关性,但并不能排除胆囊结石与大肠癌发病的一些共同的致病因素,因此胆囊结石患者是否需要行胆囊切除术需要依据临床指南、教科书等对于手术指征的判定,而不应该因为担心胆囊切除术后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生率,从而盲目的选择保守治疗。本文选自:原晓强等,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与大肠癌发病相关性的探讨本文原文链接地址: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与大肠癌发病相关性的探讨-中国知网(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