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遗传性肾性尿崩症简介
一、概述 尿量超过3L/天称尿崩。引起尿崩的常见疾病称尿崩症,因下丘脑垂体抗利尿激素不足或缺如,引起的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又称中枢性尿崩症(CDI)],以及因肾远曲小管、肾集合管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所致的肾性尿崩症。也可以说,病变部位在下丘脑-神经垂体者,称中枢性尿崩症或垂体性尿崩症;病变在肾者,称肾性尿崩症。根据病因,尿崩症又可以分为先天性尿崩症与获得性尿崩症。先天性尿崩症是一组遗传性的单基因病,包括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与遗传性肾性尿崩症。遗传性尿崩症占尿崩症的10%左右。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也称神经垂体性尿崩症(NDI)。 本文仅简述遗传性肾性尿崩症。 二、遗传特点 遗传性肾性尿崩症(HNDI)是一类精氨酸加压素(AVP)受体或受体后信号转导途径缺陷,使肾对AVP不敏感,导致的以尿液浓缩功能为主要特点的先天性疾病。 目前,遗传性肾性尿崩症相关致病基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AVP受体-2基因(AVPR-2 )突变导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尿崩症,占所有遗传性肾性尿崩症的90%左右;另一类是水通道蛋白-2基因(AQP2 )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肾性尿崩症,占所以后遗传性肾性尿崩症的10%左右。另外,还有极少数遗传性肾性尿崩症的致病基因不明确。 AVPR-2定位于X染色体Xq28区域,其编码蛋白属于G蛋白家族。该型疾病发病率低,男性常见,女性携带者临床表现多样化。50%左右的AVPR-2突变者家族中有女性携带者,50%左右的患者为新发基因突变。 AQP2定位于12号染色体12q13区域,编码蛋白为水通道蛋白家族;突变类型至少有40余种。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肾性尿崩症(ADNDI)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肾性尿崩症(ARNDI)。 三、症状体征 遗传性肾性尿崩症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尿浓缩功能障碍,对外源性的AVP无反应,即给予外源性的AVP后,尿液渗透压变化不明显或升高不超过原来的50%。 成年人表现为多尿、多饮,每日排除低渗尿液15-20L。新生儿易出现反复易激、呕吐、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发热、便秘及脱水等相关表现;长期反复脱水与高血钠可能会导致持久性的脑神经细胞的器质性损害,倒是患儿出现精神异常与发育障碍。泌尿系统的并发症也很常见。 四、发病机制 X连锁隐性遗传性肾性尿崩症由于突变的AVP受体-2对AVP的抵抗程度不同,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大部分因基因突变导致的编码受体滞留在细胞内,少数突变受体能到达细胞表面。但不能与AVP结合或不能有效地引发细胞内的腺苷酸化话梅级联反应。无论是AVP受体-2数量减少还是其结构或功能改变,都导致AVP受体-2不能介导AVP的正常生理功能,最终导致肾性尿崩症。 五、治疗 治疗:针对各种不同的病因积极治疗有关疾病,以改善继发于此类疾病的尿崩症病情。药物治疗:轻度尿崩症患者仅需多饮水,如长期多尿,每天尿量大于4000ml时因可能造成肾脏损害而致肾性尿崩症而需要药物治疗。 避免食用高蛋白、高脂肪辛辣和含盐过高的食品及烟酒。因为这些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兴奋大脑口渴中枢;并且易助火生热,化燥伤阴,加重本病烦渴等症状。 忌饮茶叶与咖啡。茶叶和咖啡中含有茶碱和咖啡因,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肾及周围血管,而起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加,病情加重。 原发性尿崩症一般属永久性,须坚持服药治疗。 六、遗传咨询 1.按照X连锁隐性遗传模式咨询。 2.如果先证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按该模式遗传方式咨询。
窦肇华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2月16日 851 0 2
肾性尿崩症相关科普号
窦肇华医生的科普号
窦肇华 主任医师
北京家恩德运医院
遗传咨询科
6289粉丝280.6万阅读
付朝杰医生的科普号
付朝杰 副主任医师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1796粉丝615.9万阅读
陈胜利医生的科普号
陈胜利 主任医师
山西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262粉丝40.9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许戎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肾病内科
肾病 48票
肾炎 33票
肾功能衰竭 18票
擅长: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膜性肾病,微小病变,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尿毒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穿刺活检,临时和长期血透导管,动静脉内瘘手术。 -
推荐热度4.6刘莉 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肾病内科
肾病 40票
肾炎 20票
肾功能衰竭 9票
擅长:慢性肾脏病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与管理,包括慢性肾炎、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肾性贫血、肾性骨病、严重甲旁亢、钙磷代谢紊乱。 -
推荐热度4.5王琳 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肾内科
肾病 42票
肾炎 16票
膜性肾病 13票
擅长:中重症IgA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痛风性肾病、慢性肾盂肾炎及各类慢性肾病的膏方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