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请您一定要换针头! 针头使用一次就要更换! 针头不重复应用!!!
张娟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15日 139 0 1 -
糖尿病真的可以恢复到无需吃药?有这种特点的糖友最有可能实现
在普遍认知中,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一旦得了将会伴随一生。所以当听到某人声称有根治糖尿病的「神药」,老糖友一定会对其嗤之以鼻:「骗钱的」。目前「神药」和保健品都不能根治糖尿病,这种智商税糖友千万不要交!不过对于「糖尿病能不能被逆转」这件事,专家们可一直在想办法攻克难关,事实上,临床上不少患者都实现了「逆转」。2021年,我国发布了第一版《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这份文件对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术语使用做出了重要规范。《共识》将此前广泛使用的「糖尿病逆转」一词正式更改为「糖尿病缓解」,并对其进行了明确定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2型糖尿病(T2DM)的「缓解」并不等同于「治愈」。根据《共识》,T2DM缓解是指患者在停用所有降糖药物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血糖达标或处于正常状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关于「糖尿病缓解」的相关知识。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糖尿病报告》中提到,极低热量饮食和代谢手术均能有效改善肥胖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达到缓解糖尿病的效果。ADA于2009年就「糖尿病缓解」定义也征集了相关临床专家进行讨论,并发布了第一份有关「糖尿病缓解」的专家共识。在此共识中,专家组提出相较于「治愈」,「缓解」一词能更贴切地描述糖尿病患者血糖改善的预后状态。2009版ADA共识依据HbA1c、空腹血糖以及停止治疗时长等条件制定了糖尿病缓解标准,将缓解状态分为部分、完全、长期缓解三类(见下图)。2021年年中,EASD/ADA联合再次发布共识,修订并完善了T2DM缓解定义,增加了评估缓解的替代标准,针对缓解状态T2DM患者的随访予以相关推荐。并对「缓解」(Remission)、「消除」(Resolution)、「逆转」(Reversal)、「治愈」(Cure)这4个专业术语进行分析评估,最终2021版ADA共识建议仍然沿用「缓解」(Remission)一词来描述糖尿病预后状态(见下图)。2021年,由邹大进教授、张征教授、纪立农教授牵头,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证据及ADA的共识报告,所共同制定了国内第一份有关糖尿病缓解的共识——《2型糖尿病缓解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规范开展在超重和肥胖T2DM人群中缓解T2DM相关的临床诊疗工作,以及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使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2型糖尿病缓解是指在无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血糖仍可处于达标状态或正常状态。需要注意的是:缓解≠治愈,但可以带来更好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不需要打针吃药,只需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就能保持正常的血糖,避免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2021年ADA发布《缓解2型糖尿病的定义和解释》共识报告,建议将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HbA1c<6.5%作为T2DM缓解的诊断标准。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存在血红蛋白变异、疾病影响红细胞生存时间、HbA1c检测方法不规范等,HbA1c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可以用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通过动态葡萄糖监测计算估计的糖化血红蛋白(eA1c)<6.5%作为诊断T2DM缓解的替代标准,在确定处于糖尿病缓解状态后,仍需要每年复查HbA1c。T2DM之所以可以得到缓解,离不开以下这3种机制:❶纠正胰岛β细胞去分化,恢复胰岛素分泌能力。❷纠正IR,改善β细胞功能。❸纠正肥胖、脂肪肝和脂肪胰。在体重控制方面,共识还强调,T2DM伴肥胖患者建议减轻体重≥10kg(最好>15kg)或减重≥10%。换句话说,T2DM缓解与纠正肥胖或显著改善体质量、改善脂肪肝和脂肪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纠正高糖毒性和胰岛β细胞去分化及转分化相关。糖尿病的「缓解」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实现。主要是那些病程较短、年龄相对年轻的患者,更容易实现血糖的有效控制和疾病的缓解。常见的如:肥胖体型的「糖友」、新发糖尿病「糖友」、胰岛功能损害轻的「糖友」、病程小于5年的「糖友」,最容易实现缓解。当然这绝不意味着病程超过5年的糖友就无法实现缓解,只是相比较而言,病程越短,胰岛功能受到破坏越少,越有可能实现长期缓解。在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的患者往往具有更高的缓解可能性。这是因为当这类患者通过各种干预手段成功减重后,不仅全身脂肪会减少,胰腺内的脂肪含量也会相应下降,从而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为糖尿病的缓解创造有利条件。从临床实践来看,对于病程在5年以内、有肥胖病史的年轻患者,糖尿病的缓解成功率可以达到约70%。即使是病程相对较长(不超过10年)的患者,仍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可以实现胰岛素用量的显著减少,有些患者甚至可以转为单纯使用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这些数据表明,只要符合条件并且积极配合治疗,糖尿病的「缓解」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目标。这里我们列举一下达到2型糖尿病缓解的基本条件:2型糖尿病缓解,首先需排除以下几点:❶排除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包括皮质醇增多症、生长激素瘤、胰高血糖素瘤一级一些遗传因素导致的特殊类型糖尿病,这些类型糖尿病需针对其致病因素进行治疗,方可使糖尿病得到缓解。❷排除自身免疫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因受到持续的资深免疫攻击而进行性下降,患者的超重和肥胖比例较低。这些患者没有糖尿病缓解的临床证据。❸排除病程较长、并发症较重、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血糖达标时,空腹C肽(FC-P)<1.0ng/ml]的T2DM患者。这类患者没有缓解的临床证据。在排除上述几种类型的T2DM患者后,接下来可通过「ABCD」四个维度来综合评估患者T2DM缓解的机率:所以,莫要放过「缓解」关键期,在糖尿病新诊断时,具备糖尿病缓解条件的患者,在病程较短的黄金时期,通过医生提供的量身定制的干预手段,尽早实现糖尿病的缓解!尽管缓解糖尿病的前景看起来令人鼓舞,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个体差异、长期维持生活方式改变的难度以及一些患者可能无法完全停用药物的情况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需要专业的医生团队来协助制定合理的方案。而如何帮助更多人健康减脂和防治慢病,这也是杏林内分泌代谢体重管理团队的研究方向之一。我们采用基于互联网数据监测,通过中医来调整阴阳改善脾胃功能(调整肠道益生态),结合营养干预,帮助患者健康减脂缓解糖尿病,并轻松维持体重和保持健康。结合大量实践经验、医学专家意见和患者反馈,杏林内分泌代谢体重管理团队更加坚定了对减脂方案的深度研发完善,继续共同努力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摆脱终身服药的苦恼。涉及医学内容的声明:本文为科普文章,文章所描述之内容并不能完全推及每个个体,不可依文章自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案需与专业医生共同商议后制定--关于我们--杏林内分泌代谢体重管理的成员,主要由全国三甲医院副高及以上医学专业人才和资深专家组成。医学级体重管理专家团的宗旨是努力将我国从事体重管理与肥胖医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联合起来,打造一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服务于社会、传播健康的学术队伍,促进我国体重管理、慢病预防事业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贡献。--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我方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张燕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07日 518 1 2 -
空腹血糖5.7正常吗?
孙香兰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22日 73 0 1 -
糖尿病前期应该怎么办?
糖尿病前期应该怎么办?01、什么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指当你的血糖高于正常范围,却又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减低(IGT),目前我国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如表1。研究表明,超重或肥胖、增龄、缺乏体育活动、有不良饮食习惯及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易患糖尿病前期。小张体型肥胖,缺乏运动,都可能是他患上糖尿病前期的原因。02、糖尿病前期一定会发展成为糖尿病吗?据报道,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年发生率在5.8%至18.3%不等。但已有许多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转的,经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可下降约50%。但糖尿病前期逆转的比例随着糖尿病前期持续时间延长而降低。因此,重视糖尿病前期,早期管理极为重要。03、糖尿病前期逆转的方式有哪些?糖尿病前期逆转的主要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两方面,而生活方式干预更是糖尿病前期管理的基础。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可包括:1.饮食调整:①控制热量:推荐减少热量摄入700 kcal/d;②平衡膳食:尤其注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简单碳水化合物摄入,具体来说,需避免进食糖果、甜品,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摄入优质蛋白,如豆类、鸡蛋、酸奶、瘦肉等,增加膳食纤维摄入。2.体育运动:推荐每天运动30分钟,一周运动至少5天,运动方式宜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相结合,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3.减重:对于超重或肥胖者,推荐减重目标为7%体重。4.其他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改善睡眠、压力管理等等。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药物干预呢?对于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效果不佳及具有进展为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可考虑应用药物治疗。药物选择方面,已证实,以下药物对于早期干预糖尿病前期是有效的,如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等)、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但由于种种原因,阿卡波糖我国唯一获批应用于糖尿病前期的药物。此外,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干预的同时,应3-6月定期至医疗机构随诊,定期评估干预效果。来源泌语协行
任卫东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14日 193 0 0 -
胰岛素抵抗如何诊断、治疗?
胰岛素抵抗如何诊断、治疗?近期门诊碰到很多反复胎停或移植失败、久备不孕的患者,她们总是很疑惑,为什么要做胰岛素抵抗呢?其实在这群生育困难的女性中,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富贵病”出现,而且趋于年轻化,如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等等,那么,胰岛素抵抗到底是什么?怎么诊断?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01、胰岛素抵抗是什么?胰岛素对血糖的调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促进骨骼肌、心肌及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2)抑制肝脏的糖原分解及糖异生。当以上作用减弱,即胰岛素不能有效促进周围组织摄取葡萄糖及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则称为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简单理解就是: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了。吃同样量的东西,正常分泌的胰岛素已经没有办法降糖了,所以身体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降糖。如果不加控制的话,后期可能发展为糖尿病。02、如何诊断胰岛素抵抗?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水平(FPG,mmol/L)x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μU/mL)/22.5。通常,HOMA-IR>1时应警惕胰岛素抵抗的存在。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林金芳教授团队的研究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HOMA-IR>1.66可以诊断为胰岛素抵抗。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出现胰腺β细胞功能受损(已经是糖尿病了),HOMA-IR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胰岛素抵抗的情况。HOMA-IR简便易行,但有些体型较瘦的多囊卵巢患者,虽然空腹胰岛素正常,但同样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这就需要进一步行胰岛素释放试验了。胰岛素释放试验胰岛素释放实验,需要分别测量早餐空腹,喝糖水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的胰岛素和血糖值。胰岛素高峰,一般出现在喝糖水后半小时或者1小时,当胰岛素峰值提前或延后出现时,提示分泌异常。如果空腹胰岛素>15,餐后两小时胰岛素>30,则提示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水平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状况,检测方法简单易行,不需空腹,仅一次抽血即可完成,也可以作为糖尿病的筛查和监测方法。HbA1c<5.5%提示糖代谢功能正常;≥5.5%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6.5%提示糖尿病。空腹甘油三酯与血糖指数TyG=Ln[空腹甘油三酯(mg/dL)×空腹血糖(mg/dL)/2]:这是针对中国人群的一个参考标准,男性>8.81,女性>8.73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的比值,TG/HDL≤3.0提示胰岛素敏感。3.0
任卫东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11日 438 0 3 -
为什么糖尿病人越来越多?70%的糖尿病都是吃出来的!
为什么糖尿病人越来越多?70%的糖尿病都是吃出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营养的认识和了解甚少,存在许多的认识误区,当前社会上由于营养过剩导致慢性病以井喷态势发展。尤其,以肥胖、癌症、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为首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快速在中国蔓延。除意外事故外,慢性病致死占总死亡率的80%以上。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高达9240万;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年癌症的发病人数约为200万,死于癌症的人数超过140万;全国血脂异常患者已达1.6亿人,超过1.25亿的肥胖症患者,3.5亿人超重和肥胖人群,1.6亿人患高血压。目前,中国正进入慢性病的高发期,也是慢性病的重灾区,未来10年约有8000万中国人将死于慢性疾病。这正是人们不了解什么是营养带来的恶果!您知道什么是营养吗?大家提起营养可能马上想到各种各样的食物,的确食物能够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营养。健康的身体也离不开营养,但我们中大多数人对营养的理解存在误区!比如每个人喜欢的食物不同,口味不一样,那么怎样吃才算有营养?多吃什么才有营养?大家可能很难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大多数人不了解什么是营养。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大家看到花草需要水、肥料作为营养,那么多给哪个有营养?其实哪个缺了不行,哪个多了也不行,花草都长不好。而且不同的花草需要的养分也不一样。其实人也和花草一样需要许多种营养,哪种少了不行,哪种多了也不行,营养就应该缺什么吃什么,缺多少吃多少,吃多了或吃少了都会影响健康。您明白什么是营养了吗?营养在于保障您身体需要的东西一定补上,不需要的东西和已经过多的东西千万别再吃了!比如肥胖的人体内油脂已经过剩了,每天如果还在不断的吃,那么健康状况就会越来越糟。营养不仅在于我们该吃什么,还在于我们该吃多少?该少吃的少吃,该多吃的就多吃!千万不能乱吃!建议您把这个微信转发分享给周围的朋友、亲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营养,让更多的人健康长寿!据数据显示,中国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高达30.2%,人数已达3550万,占全球老年病患者的1/4,位居全球首位。如果把年龄扩大的话,成年人糖尿病患者能达到1.4亿人,而且现在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个“吃”字。回顾过去的40年,糖尿病从少到多,谁是罪魁祸首?40年,遗传因素等基因问题影响基本很小。最主要是,最近四十年,我国经济从全球倒数而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提升首要解决的事温饱问题。而随着饮食水平提高,吃喝不愁,温饱的副作用逐渐展现了出来。糖尿病就是这种“好处”带来的。从饮食的变化来看,有着5个非常明显的变化:热量高、加餐多、吃饭时间长、饮酒多、吃宵夜变多;这些因素是造成糖尿病的最主要因素,研究数据也证实:能控制好这些因素就可以减少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高尿酸、高血压的发病。我们是营养中毒的一代当今常见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事实上都可以归类于富养性疾病。人类目前的发展趋势是——身体越来越趋于安逸,饮食越来越趋于丰厚,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营养中毒的人比较多。1、怎么补充营养?先人很早就给了我们答案,但我们现在很多营养观念来自于商家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怎么补充营养?问一天要吃够几种谷类蔬菜肉类是好,问牛奶是否对人有益,各色保健品是否需要,虫草灵芝西洋参好不好。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先人很早就给了我们答案。我来讲几个古老的“新观念”,《黄帝内经》提到饮食有节,食不兼味。何为食不兼味呢,就是我们一天吃东西只需要一两样不是多样,这样对身体有好处。我记得小时候,如果一个孩子说自己身体不舒服,生病了,老人看看常会说是孩子吃杂了。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女儿感冒了,当太医来给看病,说不用吃药,饿两顿就好了,贾宝玉生病时也是减食为主。当时贵族大家庭对待疾病的主要观念都是减少饮食,所以我们中国的理念中,无论是医学的权威著作《黄帝内经》还是农村老百姓或者贵族,对于健康生活的态度都是以减为主,做减法,和简单为主,这是为什么呢。我的观点是这样,其实我们现在很多营养观念来自于商家。说人一天需要很多种蔬菜营养,说身体缺乏蛋白质与微量元素,其实这些宣传大多都源自于商家。商家的宣传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广告语不断进入我们的大脑,间接地形成了一种看似符合科学的理论,事实上,商家做这些广告,也主要是为了卖产品。说大家缺乏,商家反复宣传推广,人们便会担心所谓摄取不足而导致的不良反应,这样顺水推舟拿出产品,大家便理所当然前去购买了。事实上,我们人类现在处于一个营养极度丰富的时代,如果说我们现如今还缺乏营养的话,那纵观整个历史,人类估计早就生存不下来了。街口随处可见超市,农场也大多数都是自动化生产收割,我们每天都可以都吃肉,可以吃到各色食物,这在以前是不可能想象的,以前人们生长在什么地方,就只能吃当地所产的食材。2、一切元素,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他是营养,当超过了便是毒素。当今常见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事实上都可以归类于富养性疾病。我们讲一个医学上的认识:一切元素,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他是营养,当超过了便是毒素。比如脂肪肝,多发于喜欢吃肉,饮食不节制的人,很年轻就得了脂肪肝,因为摄入了过多的脂肪、蛋白质、营养,人体吸收不了,也代谢不掉,便囤积在肝;当人体内这种过滤不掉的营养素大量的沉积于血液中,便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比如说我们常提及的重金属,大家现在都很关心重金属问题,经常听到重金属超标重金属中毒这一类说法,但其实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重金属基本都是人体所需要的,也就是说,当人体需要的时候这些重金属便成了营养素,当总量超过了人体所需便会导致中毒,成了毒素。所以中国传统医学中讲凡物皆有毒,在范畴之内便是营养,超过了的话,人体要代谢排斥出去,这就产生了毒理反应。这不仅不益于人体的健康,反而伤害人的身体。由此我们明白,一切在人体需求之内的,便是营养,一切超过人体所需的,便是毒素。古人讲清淡饮食七分饱,是告诉我们这是健康范畴,节制是最好的医术,当我们吃得过饱、摄入过多的时候,人体便会发生问题。人类目前的发展趋势是——身体越来越趋于安逸,饮食越来越趋于丰厚,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营养中毒的人比较多。3、颠倒的饮食观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们人类目前处于获得营养非常便捷的一个时代,目前整个现代社会是营养普遍过剩的。反观一些长寿国家或者地区,比如日本,日本民族的饮食习惯是很清淡的,营养摄入也比较简单,至今还有一些老夫妇,还是每天两个人只煮一个鸡蛋,熟了以后拿出来,切了一人一半,一人一天只吃半个鸡蛋;广西巴马,巴马长寿闻名世界,巴马那个地方有什么特点呢,在山区里,交通不方便。田里如果种的是红薯扁豆茄子,农夫就是吃红薯扁豆茄子,所有人都一样,吃的都是当地产的这几样食物,反而这种地区,长时间维持这种生活习惯重复单一饮食的人们更长寿。包括很多偏远地区,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不错,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回到了我们最开始说的问题——中国人几千年实践下来的传统,关于食不兼味,关于清淡饮食。中医究竟是什么,可以这么说,中医是一个几千年的经验学科,现代医学探索的时间还非常短,中医则是几千年的经验实践下来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值得我们现代人去思考。4、营养中毒的常见反应头晕脑胀,睡醒不解乏,午后犯困,胸闷心烦,肤色晦暗粗糙,面上油光,便粘便不爽,易怒易嗔,欲念丛生心不静。糖尿病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在确诊肥胖、糖尿病、高血脂之前,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早已经病态化了!这些已经超出了纯粹医学的范畴。其预防、治疗也需要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配合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结果。慢性病的发生不同于寄生虫疾病和传染性疾病,他的发病原因往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说体力活动减少。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大学的Booth等于2002年在《应用生理学杂志》上发表长篇论文,对体力活动不足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深刻关系做了全景式扫描(证实了其因果关系)。他的理论思维与新颖观点引起国际运动医学界很大关注。还有一个著名的案例是:南太平洋岛国瑙鲁。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其一跃成为太平洋岛国首富,原本勤劳淳朴的瑙鲁人迅速脱贫,过上了闲适慵懒的富足生活。他们的饮食方式受欧美影响全面西化,商场货架上的饼干比水果和蔬菜要多三倍,餐馆也流行高脂油炸食品。数十年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的统计,瑙鲁已成为全球最胖的国家,国内97%的成年男性和93%的成年女性处于超重和肥胖状态,近半数瑙鲁人患有糖尿病。所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不能仅仅从医学角度考虑,还要从社会发展甚至人类生存方式改变的角度去考虑。在中国,这种生存方式改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体力劳动为主,到脑力劳动为主,再到情绪劳动为主的生存方式的转变。“情绪劳动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率先提出,是指劳动的价值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来获取。从此,人们工作成效的决定因素不再是体力或者智商,而是情商”。农耕时代,以体力劳动的水平决定生产力,工业化时代以脑力劳动的水平决定生产力,而在互联网为基础的服务经济时代则是以情绪管理水平决定生产力的。(这时人们所面对的人事更复杂、竞争更激烈)。可以想象,在农耕时代,体力劳动者更不容易患糖尿病。现代研究显示:比起活动较少者来说,经常运动的人,肌肉中储存糖原的能力更强,胰岛素敏感性也更高。而情绪压力也会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水平,带来胰岛素抵抗等问题。对于中国来说,从改革开放前到现在,很多人直接从过去的农耕时代过渡到现在的互联网为基础的服务经济时代。尤其是出生于60年代的人,生活经历了从饥饿到温饱到过剩的跳跃式转变。活动量减少,大脑逐渐疲劳,而心理则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考验。另外,基于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社会文化也随着发生变化,吃货文化、熬夜文化、懒床文化……这些居然被时尚化。比如很多年轻人以好吃懒做为荣,吃了一大堆垃圾食品还沾沾自喜,朋友圈晒照片“拉仇恨”,傻呵呵地炫耀。却不知这些对自己的胰岛功能造成的消耗和破坏。可以发现:在确诊肥胖、糖尿病、高血脂之前,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早已经病态化了!这些已经超出了纯粹医学的范畴。其预防、治疗也需要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配合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结果。虽然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来适应这种转变。只有这样,这些生活方式病才会从根本上得以改善。让我们一起去营造另外一种更积极的文化吧!怎么做到合理营养?饮食做到3个一点杂一点据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糖尿病患者应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食物种类和重量,保持食物多样化。这里需要做到两个杂,主食杂、种类杂。主食杂:推荐主食粗细搭配,白米饭、通心粉、白面包等细粮与糙米、荞麦、莜面、玉米碴、青稞、藜麦等粗粮各占一半。种类杂:吃饭的时候,主食搭配适量的蛋白质和大量的蔬菜,这样的混合饮食可以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的峰值,避免出现较大的血糖波动。瘦一点糖尿病人,肉不能少。但是要记住,吃肉要吃得瘦一点儿,选瘦弃肥。虽然,脂肪可以延缓餐后血糖的上升,但是,脂肪能量也高。而糖尿病人需要控制总能量,如果进食大量肥肉,很容易造成能量超标,引起体重上升,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所以,大家在吃肉的时候,尽量选择瘦肉,吃鸡鸭鹅等禽肉,要去皮。而鱼肉由于脂肪含量低,也是很好的选择淡一点儿口味淡一点儿。特别要注重盐的控制,盐吃太多会增大糖尿病风险。吃太多盐会增加人体的胰岛素抵抗,直接削弱胰岛素的降糖能力。另外,口味太咸容易增加食量让人变胖,还会升高血压加重血管损害,这些都会加大糖尿病发病风险。建议每天吃盐别超过5克,适当吃一些果蔬对身体有好处。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吃对饭,就是在“治病”,而对于没有得糖尿病的人来说,吃对饭,就是在预防糖尿病。 来源 糖尿病家庭调养、一附院内分泌科
任卫东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06日 240 0 3 -
糖化血红蛋白6.1需要治疗吗?
孙香兰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01日 44 0 0 -
糖化血红蛋白5.6正常吗?
孙香兰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01日 84 0 0 -
糖尿病前期。
大多数健康人的理想血糖标准为:•空腹血糖:<5.6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5.7%达到这些标准通常表明胰岛素调节功能正常,血糖处于健康水平。若空腹血糖在5.6-6.9mmol/L之间或HbA1c在5.7%-6.5%之间,医学上称为“糖尿病前期”,即血糖开始有异常倾向。这时,应积极采取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以减少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赵书杰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30日 50 0 0 -
不要轻易给自己扣“糖尿病”的帽子?
不要轻易给自己扣“糖尿病”的帽子?在2型糖尿病早期,不要轻易给自己扣上“糖尿病”的帽子。糖尿病目前的治疗路径是以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为主。是一种被动的治疗应对方式,我们只能在这样的过程中,看着糖尿病一步步进展。然而,强有力的证据表明,2型糖尿病早期通过减重,尤其是减少内脏脂肪,就可以逆转。所以,应该换一种思路,通过减少内脏脂肪来实现逆转状态。血糖控制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结果而非病因。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早期的胰岛β细胞并非消失,而是以去分化的形式存在,这也是非常著名的研究,发现这一现象的医生——PAccili博士因此获得美国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最高奖项——班廷奖。所以,真正的病因并非在此从基因角度来说,我们确实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相同体重下,中国人患糖尿病的概率高出整整一倍。原因在于我们的基因偏向于优先发展内脏脂肪,包括肝脏和胰腺脂肪过量产生了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进而发展成糖尿病。良好的血糖水平是控制表象,还不是概念根本。事实表明,血糖高低固然重要。饮食、运动、药物等等方式来使血糖达标,并不能完全改变糖尿病的发展。我们身体的健康离不开全面均衡的营养。控制血糖也无法评判我们的饮食营养是否到位。如代谢紊乱、体质虚弱等,而糖尿病仍在持续发展,血脂不佳等问题也依然存在。 有人说病因很复杂,但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那么,什么是主要问题呢?答案是体重,进一步说就是内脏脂肪。 DIRECT研究(糖尿病逆转最著名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是由肝脏和胰腺内长期过量卡路里的摄入以及异位脂肪的积累而引起。减重≥10公斤,缓解率高达75%。随后的ReTUNE研究也证实:减肥之所以能逆转糖尿病,就在于减去了胰腺和肝脏中多余的脂肪,改善了胰岛素抵抗,恢复了胰岛素分泌功能,最终使血糖恢复正常。见下图这是目前糖尿病逆转领域最为著名的研究。如果是处于2型糖尿病后期,胰岛功能已经衰竭或者接近衰竭的情况,则另当别论。早期重中之重是要做好体重管理,特别是对腰围的管理。要知道,腰围是判断内脏脂肪是否过量的重要依据。我们不应以“糖尿病人”来给自己下定义。相反,我们都要将自己看作是需要进行体重管理的人,第一要努力减少内脏脂肪;第二最大化地保留肌肉,尤其是骨骼肌。管理内脏脂肪有着诸多益处,这些益处数不胜数。骨骼肌作为身体中最大的代谢系统,有着重要的功能。它能够储存糖原,就像身体的能量仓库一样,为我们的日常活动提供能量支持。同时,它还能为骨骼和身体其他部位提供保护,就像坚固的铠甲,让我们的身体免受伤害。而血糖检测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依据血糖的变化情况,更好地反思饮食是否合理,从而指导我们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减少过量内脏脂肪,就能预防慢性疾病。体重管理不仅能让自己体型更好看,缓解“确诊”的2型糖尿病,还能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这相当于把防控糖尿病的堤坝向前推进,从管理已病向预防发病转变,而管理腰围(衡量内脏脂肪的外在指标)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来源糖尿病家庭调养
任卫东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27日 228 1 0
糖尿病相关科普号
程蕾蕾医生的科普号
程蕾蕾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脏超声诊断科
2586粉丝38.2万阅读
周兴医生的科普号
周兴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泌尿外科
55粉丝5.4万阅读
余娜医生的科普号
余娜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生殖免疫科
1.6万粉丝39.4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励丽 主任医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 114票
肥胖症 28票
甲亢 2票
擅长:擅长怎样预防与筛查糖尿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坚持糖尿病人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坚持糖尿病人体重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实行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再定合理方案。擅长各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肾上腺、垂体疾病等各种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尤其在肥胖治疗,1 型糖尿病及胰岛功能差的2 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泵及动态血糖进行的“双C”、“3C”治疗上有较高造诣;在妊娠糖尿病及妊娠甲状腺疾病上也有很多临床经验。 -
推荐热度5.0谷君 副主任医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 132票
甲亢 42票
甲减 33票
擅长:内分泌高血压,肾上腺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性腺等疾病 -
推荐热度4.8杨建梅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内科
糖尿病 82票
甲亢 31票
甲减 17票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妊娠合并甲亢,妊娠合并甲低,妊娠糖尿病,难治性高血压,骨质疏松及钙磷代谢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