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水潭医院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小儿糖尿病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2023年6月2日,《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于《中华内科杂志》重磅发布。《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于2014年首次发布,经历了2016年、2018年两次更新,已成为我国临床医生合理应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时隔5年,《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有哪些推荐意见更新?本文整理汇总,以飨读者。注:推荐级别:I为推荐使用,IIa为应当考虑,IIb为可以考虑,III为不推荐使用;证据水平:A为高质量证据,B为中等质量证据,C为有限数据或专家意见。《共识》推荐:有关二甲双胍的「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1.二甲双胍是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药物。在无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心肾保护强适应证的情况下,建议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一线降糖药物并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推荐级别I,证据水平A)2.因改善心肾临床结局需要优先使用GLP-1RA或(和)SGLT2i治疗时,二甲双胍可作为联合治疗方案首选的降糖药物。(推荐级别I,证据水平B)3.二甲双胍适用于体重正常、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与体重指数无关。(推荐级别I,证据水平A)《共识》推荐:有关二甲双胍的「剂量与疗效」1.二甲双胍起效最小剂量为50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2550mg/d。二甲双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若患者能够耐受,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推荐级别I,证据水平A)2.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可使HbA1c下降1.0%~1.5%,并可与其他任何降糖药物联合治疗,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推荐级别I,证据水平A)3.在二甲双胍最大耐受剂量基础上早期联合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长期血糖控制。(推荐级别I,证据水平A)4.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并降低胰岛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推荐级别IIa,证据水平B)《共识》推荐:有关二甲双胍的「特殊人群用药」1.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级别IIa,证据水平B)2.老年和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用药前及接受药物治疗期间定期检查肾功能,并根据eGFR水平调整二甲双胍的剂量。(推荐级别IIa,证据水平B)3.二甲双胍在eGFR<45ml?min-1?1.73m-2的患者中慎用或减量使用,在eGFR<30ml?min-1?1.73m-2的患者中禁用。(推荐级别IIb,证据水平B)4.二甲双胍在患者血清转氨酶超过正常上限3倍以上时应避免使用。(推荐级别III,证据水平B)5.二甲双胍在急性及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避免使用。(推荐级别III,证据水平B)6.我国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1型糖尿病治疗,但对于10岁以上的超重或肥胖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知情同意情况下酌情使用。(推荐级别IIb,证据水平B)7.患者在接受造影检查前和检查时、麻醉/手术时建议停用二甲双胍,检查后和术后至少48h且复查肾功能无恶化后再重新开始治疗。(推荐级别III,证据水平B)《共识》推荐:有关二甲双胍的「安全性」1.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非缓释制剂分次随餐服用或改成缓释制剂,可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推荐级别IIa,证据水平B)2.二甲双胍本身几乎不增加肝、肾功能损害的风险。(推荐级别IIa,证据水平B)3.二甲双胍与乳酸性酸中毒发生风险间的关系尚不确定。在掌握好禁忌证的前提下,长期使用二甲双胍不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风险。(推荐级别IIa,证据水平B)4.长期使用二甲双胍与维生素B12水平的下降有关。维生素B12摄入或吸收不足的患者每年监测1次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是有益的。(推荐级别IIa,证据水平B)《共识》推荐:有关二甲双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二甲双胍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可减少超重或肥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可减少已存在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再次发作的风险。(推荐级别IIa,证据水平B)2.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高危因素、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时,二甲双胍与具有心血管或肾脏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联合治疗,有助于血糖控制达标和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推荐级别IIa,证据水平C)《共识》推荐:有关二甲双胍「对糖尿病的预防作用」1.二甲双胍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推荐级别IIb,证据水平A)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
一起来认识儿童糖尿病(三)问题3:患糖尿病的孩子常常有什么表现?答:1型糖尿病患儿典型的表现有多尿、夜尿、尿床或白天尿失禁,爱喝水、食欲增加。这些症状可以表现轻微,随着病情发展,孩子的口渴感比饥饿感更明显,并发酮症可出现恶心和厌食,体重减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儿童常见的表现,此时除上述表现之外,患儿还有呼气含烂苹果气味,以及可出现呕吐、腹痛、嗜睡、昏睡,甚至抽搐等症状,合并脱水时孩子尿量减少。其他表现包括视力障碍、外阴阴道炎、尿路感染等。还有少数孩子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就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约40%的患儿在诊断时并没有出现临床症状,2型糖尿病的患儿偶尔发生酮症酸中毒。问题4:儿童糖尿病的血糖诊断标准是什么?答:根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新分型标准,符合下列4条中之一可诊断糖尿病:(1)空腹血糖≥7.0mmol/L;(2)口服糖耐量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3)糖化血红蛋白≥6.5%(测定方法需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认证);(4)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糖尿病症状体征。符合上述标准但对无症状者建议在随后的1天复查以确诊。血糖5.6~6.9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口服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11.0mmol/L为糖耐量受损;称为糖尿病前期。
各类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标准是多少(2022)?各类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标准是多少?医学研究不断探索发展,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标准也随之更新,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属于你的控糖标准吧!不同人群,不一样的血糖标准?不同人群,不一样的血糖标准????????????【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前期人群理想的血糖控制标准(表1)是将血糖水平逆转至糖耐量正常水平。如无法逆转至糖耐量正常水平,至少应尽力维持在糖尿病前期,力争阻止或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表1??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理想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6.1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自然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一般1型和2型成年糖尿病患者】结合《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17)》和《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对一般成年1型和2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建议(表2)如下:表2?1型和2型成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10mmol/L糖友除了要关注血糖外,还要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建议HbA1c的控制标准在既往要求要遵循个体化原则的基础上,将控制目标的影响因素分为不可变和可变等因素。图1?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老年糖友,更需要全面评估后慎重考虑治疗获益与风险的平衡,确定以改善生活质量为主的安全治疗策略,以确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表3为根据患者健康状况分层的老年2型糖友的血糖控制标准的治疗建议,仅供参考,具体的血糖控制标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制订。表3不同健康状况的2型老年糖友血糖控制标准治疗建议【1型和2型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儿童的饮食不规律,日常活动变化较大,缺乏对低血糖的自知力及应对能力,过于追求血糖达标,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还可能因摄入不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频发低血糖还会影响日后孩子的智力。因此,糖尿病儿童的血糖控制标准应适当放宽。2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建议的血糖控制标准(表4)为:表4?2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结合美国ADA指南和《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建议的血糖控制目标(表5):表5?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血糖控制标准?中国指南或美国指南均建议糖尿病儿童的控糖目标需要个性化,有些孩子可以安全达到6.5%-7%的糖化血红蛋白,有些孩子则需要放宽至8.0%。ADA2021推荐的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是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的标准,家属可按照患儿能否配合,有无低血糖发作等可将指标适当上下调整,设置更个性化的血糖控制标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怀孕的女性在妊娠24~28周时,进行75克糖耐量试验评价糖代谢状态时,血糖超过或达到表6中任何一项血糖值的标准时,即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简称GDM)。表6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诊断标准空腹血糖>5.1?mmol/L服糖1小时后血糖>10.0?mmol/L服糖2小时后血糖>8.5?mmol/L孕期血糖控制不佳,对孕妇及胎儿均会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降低糖尿病对准妈妈和胎儿及新生儿的不良影响,应对孕妇制订较为严格的控糖标准(表7)。表7孕期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温馨提醒:孕期血糖控制必须避免低血糖。孕期血糖<4.0mmol/L为血糖偏低,需调整治疗方案,血糖<3.0mmol/L必须给予即刻处理。最后,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分娩之后,血糖往往会逐渐恢复正常,但需要产后6~12周做75克糖耐量试验评估糖代谢状态。根据糖代谢状态来制订血糖控制标准。为了全面评价血糖控制质量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2020版)最新指南对糖友也提出了新要求,快来更新我们的知识吧!更新要点???????1.?TIR纳入血糖控制目标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ATTD2019专家共识推荐针对不同类别糖尿病患者的TIR\TBR\TAR目标(见下图)。不同人群的控糖标准应高度个体化,同时关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a.年龄<25岁,如果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在7.5%,则设定TIR目标预计为60%。?b.基于孕期的相关证据有限,需要更多的研究。c.这部分人群孕期的目标并没有设定,因为这方面的证据非常少,需要更多的研究。包含>13.9mmol/L的部分包含<3.0mmol/L的部分2.低血糖分级?I级低血糖:血糖<3.9mmol/L且≥3.0mmol/L。?II级低血糖:血糖<3.0mmol/L。?III级低血糖:没有特定血糖界限,伴有意识和/或躯体改变的严重事件,需要他人帮助的低血糖。以上内容仅供各位糖友参考讨论,不作为最终诊断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