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脑动脉瘤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脑动脉瘤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颅内动脉瘤的“伪装者”:颅内动脉圆锥老王最近很烦心,因为反复头痛头晕到医院做检查,颅内动脉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都说是颅内动脉瘤可能,并且大小尺寸都还标的很清楚。老王听说动脉瘤会破裂,破裂了人可能一下子走掉,感觉放在一颗“不定时炸弹”在脑袋里,想到这些感觉脑袋更不舒服了。老王怀着焦虑的心情,住进医院。医生为他安排做了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手术结束后,医生告诉老王:你这个血管的突起上面还有一根很细的血管,这个突起不是颅内动脉瘤,而是颅内动脉圆锥;颅内动脉圆锥的破裂的风险极低,暂时不用手术治疗。老王听了之后如释重负,感觉头痛头晕也没那么厉害了。那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个狡猾的伪装者:颅内动脉圆锥。我们通常说的脑动脉瘤是脑血管上鼓起的一个泡泡,就像车轮胎鼓胎时候的样子,一旦发生破裂会有生命危险,而动脉圆锥是有一根小血管从鼓起部位出来,能够降低突起血管内的压力,所以这个延伸出来小血管虽然很小,但是作用很大,能够极大分散血管压力。我们通常做的CTA和MRA虽然是无创检查,但是对于3mm以下的血管病变分辨率有限,看不清楚微小病变。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对3mm以下的病变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并且可以动态观察颅内血管情况。DSA图像经过三维重建之后能够从任意方向角度观察血管大小、形态以及与旁边血管的关系。因此,CTA或MRA检查不能明确的脑血管病变可以通过DSA来明确。影像:颅内动脉圆锥三维重建影像最后总结一下,动脉圆锥一般是一种先天性或者后天获得的解剖变异,通常发生在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交汇的位置,文献报道颅内动脉圆锥在正常人群的发生率为7%-25%,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管变异。DSA图像三维重建是诊断动脉圆锥的“金标准”。较小的动脉圆锥不需要治疗,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圆锥有可能变大,对于较大的动脉圆锥需要到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专家评估,决定具体治疗方案。
未破裂脑动脉瘤治还是不治,如何带瘤生存?掌握这3点就够了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壁上的异常膨隆,多数是在动脉壁先天性缺陷或后天损伤的基础上,在血流不断冲击下形成。脑动脉瘤不是真正的肿瘤,是动脉血管局部的异常扩张,如同自行车的内胎打气过多时候,那一块突然鼓起来一样。颅内动脉瘤三个结局:其一为破裂,就是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二为生长,就是动脉瘤在连续观察中发生动脉瘤大小上的明显变化,或形态上明显改变,具体说就是动脉瘤形态上一个方向上增长超过1mm,或二个垂直方向上各增长超过0.5mm,形态上由规则转为不规则;其三为稳定,无破裂,无生长。相较稳定而言,破裂与生长均为不稳定。稳定意味着,动脉瘤风险较低较小,它不会造成压迫症状,也不会破裂造成致命性、灾难性后果。而不稳定意味着,动脉瘤风险较高较大,它会造成压迫症状,有神经功能障碍,甚至会破裂造成致命性、灾难性后果。脑动脉瘤一旦形成不会自己消失,在血压的冲击下将会逐渐生长、进一步扩大,高血压者更易于出现动脉瘤扩大和破裂。鉴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人们往往谈瘤色变。其实大可不必,?脑动脉瘤的大小悬殊很大,动脉瘤直径通常在5~20mm。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大小有关,一般破裂的动脉瘤较大,未破裂的较小。脑动脉瘤破裂的临界大小为直径在5~6mm。直径超过5mm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机会逐渐增多。脑动脉瘤的临床症状:脑动脉瘤分为微小(5mm以下)、小型(5-10mm)、大型(11-25mm)、巨大型(25mm以上),小型微小型颅内动脉瘤常无症状,但是一旦破裂出血会导致严重症状和危险。未破裂:小型微小型颅内动脉瘤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可因占位效应出现神经症状,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眼睑下垂、视力、视野缺失、锥体束征、面部疼痛或麻木等。破裂:无论大型还是小型,动脉瘤一旦破裂,病情十分凶险。症状包括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肢体瘫痪甚至昏迷不醒等。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有少数病人,因动脉瘤长大压迫邻近脑神经产生特殊表现,如后交通动脉瘤压迫眼神经引起一侧眼睛睁不开等。脑动脉瘤破裂多在动脉血压一过性剧烈升高时引起,如咳嗽、打喷嚏、愤怒、高兴大笑、用力大小便、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等瞬间血压突然升高,诱发动脉瘤破裂。未破裂脑动脉瘤治还是不治?大多数人认为,带瘤生存就如同身上背着不定时炸弹,与其提心吊胆的生活,不如置于死地而后生。发现未破裂脑动脉瘤后,应该如何办,治还是不治,需要注意什么?首先,正确认识脑动脉瘤颅内动脉瘤实际上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不要笼统看到动脉瘤就去治疗,治与不治需要通过专业的医生进行判断,决定干预时机和干预治疗方式。比如位于海绵窦内不大的动脉瘤,99%以上的病人一辈子都不会有任何症状,破裂也不会造成生命危险,还有些动脉瘤是一些类似动脉瘤的动脉膨大结构,可能十年二十年都不会发生变化,自然不必大动干戈,急于治疗,只需密切观察即可。而有的动脉瘤要观察其发展趋势,有的会增大,会变形。另外有些病人会有一些背景因素,比如脑出血的家族史;一些病人有大量吸烟或过度饮酒,使血管容易老化;还有病人伴有特殊的疾病,如马凡氏综合征,多囊肾等,这些属于高危人群,需要严密观察,发现动脉瘤变化了,就应该积极治疗。因此,盲目的悲观、痛苦和焦虑等负面情绪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不仅会增加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还可能诱发其他身心疾病的发生。其次,要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一系列的流行病学研究都表明,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以及吸烟、酗酒或高盐高脂等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都可能与脑动脉瘤的形成、增大以及破裂出血相关,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非常关键。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有效防止动脉瘤的“恶性转化”。不难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如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运动以及新鲜的蔬果等均对脑血管系统具有有效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治脑动脉瘤的形成和进展。最后,规律的随访十分必要部分动脉瘤增大后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占位效应),导致头痛、视力下降、视物重影甚至肢体运动感觉异常,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诊。此外,影像学检查能发现更细微的变化,CT和MR血管造影不仅无创,而且普及性强,在大多数地市级医院均可进行,可以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部位和大小,是最常用的随访手段。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分辨率核磁共振以及血流动力学检查可以对动脉瘤壁进行扫描评估,寻找薄弱点,预测其破裂出血的风险。通过定期的专科门诊随访,结合一系列的影像技术手段,可以密切监视动脉瘤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异常可以迅速启动相应的外科干预。
颅内动脉瘤,到底是介入好,还是手术好?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却难以用一句话来回答。几乎每一个颅内动脉瘤患者在选择治疗时均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被医生问及或介绍。我们先来看看颅内动脉瘤到底是个什么疾病,以及治疗方式究竟是什么。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上的脆弱部分向外膨出/扩张而形成的薄壁球状物,最常见于动脉分叉,尤其是大脑底动脉环。脑内动脉瘤破裂往往会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故而常常被称之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目的是将动脉瘤隔绝在正常脑循环之外,其治疗方法目前有两种: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动脉瘤栓塞术为主)和开颅手术(以动脉瘤夹闭术为主),共同相存。01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患者大腿根部穿刺血管,将很细的管子放到动脉瘤内,往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从而闭塞动脉瘤,达到治疗效果。以上是最早的介入治疗方式,从1990年Guglielmi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向前发展了很多,手术方式大致包括: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密网支架等。02开颅手术在脑组织之间的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从血管外暴露动脉瘤,用一种特制的夹子夹闭瘤颈(动脉瘤泡和脑血管连接的部位),这样脑血管中的血流就不会再进入动脉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方法历史悠久,从1960年Yasargil开始,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疗效也在不断的进步。目前开颅手术主要包括:瘤颈夹闭术、动脉瘤加固术和孤立术,血管搭桥术等。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互相补充。01血管内介入治疗优点是安全、手术时间短、不需要打开颅腔、微创(损伤小)、恢复快、且可同时治疗左右不同部位的多个动脉瘤。但缺点是复发率相对较高,花费稍高,并且对某些需要放置支架辅助栓塞的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国际上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ISAT)结果表明,介入治疗方法优于开颅夹闭手术,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不打开脑壳,原装生活。02开颅手术优点是费用较介入要低。如果动脉瘤夹闭完全,则复发率较低。对于合并有颅内较大血肿的患者也很合适,夹闭动脉瘤的同时可以进行血肿清除。缺点是需要打开颅腔,创伤相对较大,并发症略高。手术需要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学习曲线更长。正因为二者各具特点,因此目前又有第三种技术:复合手术,就是上述两种术式的组合,实际开展病例较少。是介入?还是开颅手术??二种方法如何选择?随着显微手术和血管介入技术的进步,二者的优缺点也有变化,因此临床决策中需要根据患者和动脉瘤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对于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两种方法都是可以选择的,既适合开颅手术,也适合介入栓塞。方法的采用主要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的形态、病人的年龄、病人的全身情况、发病后患者的状态,医生的经验,患者自己的选择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01学术界如何说?ISAT研究:是早期比较开颅夹闭和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该试验组织者在42个神经外科中心共9559例aSAH患者中随机抽取了2143例患者。经过神经外科和介入医师评估,所有被纳入试验的病例都同时适合开颅夹闭和血管介入治疗。最初1年的结果显示,介入组致残率和致死率显著低于开颅夹闭组(开颅组31%,介入组24%)。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介入组操作相关并发症较低(开颅组19%,介入组8%)。此外,对于癫痫和严重的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介入组也较开颅组低,但是晚期再出血率介入组较高(介入组2.9%,开颅组0.9%)。?ISAT后研究:对破裂前循环囊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或外科夹闭治疗的29项ISAT后研究的分析发现(2020年),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不良事件更少,而且术后生活不能自理发生率更低,但再出血更频繁。ISAT后研究发现近期研究和早期ISAT研究之间有一致的结果,与外科手术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生活不能自理发生率明显降低。02各国人民,如何选择?美国数据相对比较完整、全面。收集1993年至2015年的全美国住院患者样本中颅内动脉瘤数据,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年入院人数增加了近5倍,而破裂颅内动脉瘤(SAH)患者总量增加不到50%,大部分的增长为未破裂动脉瘤。2015年诊断为未破裂动脉瘤48000例,破裂动脉瘤40000例,其中26.5%–38.7%得到治疗。血管内治疗治疗未破裂动脉瘤和破裂动脉瘤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开始占据主导;而血管内治疗总量显著增加,在2002–2004年间增长了三倍,并呈持续增长趋势。破裂动脉瘤的夹闭治疗量持续下降,而未破裂动脉瘤的夹闭治疗量略有增加。2015年全年介入量约2万例(未破裂11000,破裂9000),开颅手术量约5500例(未破裂3000,破裂2500)。其中夹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介入高。中国国家脑防委《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指出,高级卒中中心2018年度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技术例数发展迅猛,累计完成24046例,已经接近开颅夹闭手术的2倍(1186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