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子云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就诊指南

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治

发表者:熊子云 人已读

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为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命名较多。有渗出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积液极粘稠而呈胶冻状者,又称为胶耳。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3周)、亚急性(3周-3个月)和慢性(>3周)三种。也可分为急性(<8周)和慢性(≥8周)两种。儿童、成人均可发病,儿童多见。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急性期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

病因

1、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鼻咽部肿瘤等。

咽鼓管非机械阻塞: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咽鼓管的清洁和防御功能障碍。

2、感染 :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3、免疫反应:Ⅲ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神经能性炎症机制学说、胃食管反流学说、牙错位咬合、裂腭均易引起此病。

病理

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腔,中耳内原有空气被粘膜渐吸收,腔内形成负压,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

中耳积液=漏出液+渗出液+分泌液。

早期为浆液性,后期为粘液性。“胶耳”积液甚为粘稠,呈灰白或棕黄色,含大量高分子糖蛋白及核蛋白,呈胶胨状。

临床表现

1、耳痛:起病耳痛,小儿夜间发作,次晨耳痛减轻,持续1-2d。 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2、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

3、耳内闭塞感:按捺耳屏后暂时减轻

4、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5、婴幼儿的表现

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婴儿对周围的声音没有反应,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

一般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则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

对于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应警惕在发作间歇期可能持续的分泌性中耳炎;学习成绩差;平衡能力差,不明原因的笨拙;言语语言发育迟缓。

辅 助 检 查

鼓膜检查

鼓膜内陷:光锥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锤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壁夹角变小。

鼓室积液时鼓膜呈毛玻璃样

失去光泽,呈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慢性者可呈灰蓝或乳白色

浆液性者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

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

听力检查:

音叉试验和纯音听阈测试:传导性听力损失。

声导抗测试: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压型(C型)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鼓室有积液。

颞骨CT:鼓室内有低密度影,乳突部分或全部气房内积液

小儿X线头部侧位片:了解腺样体是否肥大

成人作鼻咽部检查:排除鼻咽癌

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听力检查+鼓膜穿刺术。

鉴别诊断

1.传导性听力损失须与鼓室硬化、听骨链中断等鉴别。

2.蓝鼓膜者须与胆固醇肉芽肿、鼓室体瘤(或颈静脉体瘤)相鉴别。

3.鼓室积液须与脑脊液耳漏、外淋巴漏鉴别。

4.需排除鼻咽部肿瘤、鼻咽癌的可能。

治疗

治疗原则:清除中耳积液,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控制感染:抗生素:红霉素、二三代头孢,成人3-5d,儿童7d;糖皮质激素:急性期,地塞米松或泼尼松,3d

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

①咽鼓管吹张

②口服桃金娘油胶囊:稀化粘液

③鼻腔减充血剂

2.手术治疗

(1)鼓膜穿刺术:

部位:鼓膜的前下方或正下方,抽出积液,也可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

(2)鼓膜切开术:

适应症:液体粘稠,鼓膜穿刺未能吸尽; 反复穿刺,积液在抽吸后迅速生成、积聚;小儿在全麻下行鼓膜穿刺术不如以鼓膜切开术取代之

(3)鼓膜切开加置管术:病情迁延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改善中耳通气,有利于液体引流,促进咽鼓管功能的修复

(4)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鼓室探查术或单纯乳突开放术,清除病灶后行鼓室成形术

3、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手术,鼻息肉摘除术等。扁桃体特别肥大,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者,应作扁桃体摘除术。


本文是熊子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