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雄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电休克名称变迁和思考 改良电休克再获改良

发表者:安建雄 人已读

2011年,国际电休克协会中国分会成立,

安建雄博士为严重产后抑郁自杀倾向病人做无痛苦电休克

改良电休克疗法获提升

电休克疗法用于人类已经有近80年历史,最早的电休克是在病人清醒的情况下,电击头部引起病人癫痫样全身抽搐,由于令人恐惧且会引起骨折等严重并发症,曾经被认为一种刑罚而遭到批判和禁止。但由于电休克对于某些顽固性精神障碍,特别是严重抑郁和自杀倾向者有立竿见影的神奇疗效,医生们就采用麻醉下进行电休克,由于病人意识丧失和肌肉完全松弛,原有的恐惧和骨折等并发症完全可以避免,电休克又得以更广泛使用,此时更名为改良电休克

改良电休克疗法并非没有缺点,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的核心机制是触发大脑皮层先有爆发样或癫痫样放电后,然后进入完全抑制,类似电脑格式化过程。改良电休克使用麻醉药后脑电活动受到抑制,使相当比例病人经历电击但不能引起大脑过度放电,也就是电休克治疗失败。为此,我们用脑电监测将麻醉深度调至病人刚刚意识消失的最浅麻醉水平;利用肌肉松弛监测仪,将病人肌肉松弛调到完全松弛状态时给予电击,使电休克成功率达到100%,病人知晓和骨折发生率降到0。 这一成果已经被美国出版的世界上唯一的电休克杂志(Journal of ECT)刊发(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with Cisatracurium, Laryngeal Mask Airways and Bispectral Index.J ECT. 2015;(PMID:26075692)。

后的电休克无疑将更有效和更安全,缺点是成本增加

作者简介:安建雄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副院长,暨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系访问助理教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执行会长,2012年创建国际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协会中国分会,同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拥有电休克技术的多学科疼痛医学中心,并将无痛苦电休克常规用于治疗幻痛和和躯体化疼痛等严重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安建雄博士将改良电休克再度升级,2016年将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上唯一的电休克杂志上。

电休克名称的变迁和更名思考

“电休克治疗”的原文为“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 字面意思是电惊厥治疗,指以一定量电流通过患者头部,导致大脑皮层癫痫样放电,全身抽搐,使病人产生暂时性休克,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最早这种治疗是在病人清醒下进行的,因此在大脑皮层放电的同时,会引起全身癫痫样抽搐,因此又名电抽搐治疗。由于病人清醒,因此会引起恐惧和痛苦,而全身抽搐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氧,导致病人重要器官特别是大脑皮层缺氧性损伤,而且可以可能引起全身各部位骨折。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被视为不人道和副作用大而被禁止。然而后来麻醉下电休克使得上述缺点完全可以避免,被称为改良后的电休克(Modified electorconvulsive therapy, MECT)或无抽搐电休克。然而这些名称都不能准确反映其本质含义。现在就其理想名称讨论如下。

麻醉是指用药物或其它方法使得在病人意识消失和无痛下接受诊疗,之后其意识和各种感觉及生理反射能够及时平稳地恢复正常。现代麻醉学包括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镇静,也就是意识丧失;2,无痛;3,肌肉松弛。在电休克治疗中,一方面需要病人意识丧失,但同时大脑皮层癫痫样放电而不引起肌肉抽搐,因此实施麻醉时只要要意识丧失和肌肉松弛,并不需要镇痛,而且镇痛药会影响皮层癫痫样放电。以上可以看出,“改良”、“无抽搐”和休克等字眼都不能反映本治疗手段的真正含义。准确的名字应该是“麻醉下电击头部导致大脑皮层惊厥”。“电休克”一词显然不合适,然而由于70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这种叫法,特别是近年来麻醉下电休克开展以来,事实上病人并不因为名字的可怕而谈虎色变,因此这种叫法依然被沿用,难以改口。

综上,成功的麻醉下电休克需要以下组成部分:1 病人接受治疗过程无意识,对治疗无痛苦记忆;2 肌肉松弛;(以上为麻醉要求) 3,大脑皮层癫痫样放电而不伴有肌肉抽搐。科学的名称应为“麻醉下电刺激脑惊厥”,但考虑到历史上习惯叫法和现实需要,建议名称如下:

1 无痛电休克治疗: 是一个简单通俗明了的称呼,也继承了历史。

2 麻醉下电休克治疗: 这个称呼较科学,也继承了历史,但会引发病人会对麻醉的恐惧。

3 无痛脑电刺激治疗 是一个比较文明新颖的称呼,普及需要时间。

4 麻醉下脑电惊厥:科学准确,但欠通俗,不容易记忆。

电休克名称再思考:经颅电刺激

安建雄

电休克治疗(ECT)以往有各种称呼,如电惊厥等,后来麻醉下电休克治疗,称为改良电休克或无抽搐电休克(MECT)等,安建雄曾撰文专门讨论电休克名称,可以使用的名称包括无痛电休克、麻醉下电休克、无痛脑电刺激或麻醉下大脑皮层癫痫样放电等,最后认为叫无痛电休克更为通俗易懂。

现在看来,这些名词各有利弊。实际上我们最常使用的电疗方法为“经皮神经电刺激”,一般简称为经皮电刺激,而时下另一种被成为“经颅磁刺激”已经成为标准名词。如此看来,电休克改为“麻醉下或无痛经颅脑电刺激”,简称“经颅电刺激”可能更合适一些。

新发明的一种需要麻醉下磁刺激诱导皮层癫痫样放电的治疗多被称为“磁休克”,实际能反应这种治疗内容的确切名字应为“麻醉下经颅磁刺激脑电惊厥”。简称“经颅磁休克”或“经颅磁惊厥”更好

中国疼痛专家网 www.chinapain.org

电休克: 让昔日妖魔造福人间
用电来治疗疾病可以追溯到古罗马人用电鳗治疗头痛和关节炎等疼痛性疾病。伴随人类电的发明,经皮电刺激疗法诞生,而计算机时代成就了脊髓电刺激和深部脑电刺激技术,近年来更有经颅磁刺激和磁休克技术也逐渐用于临床。
电休克最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由意大利人用于治疗精神病人,四十年代开始传入我国。以后电休克疗法在全世界范围经历了曲折。电休克疗法真正普及主要得益于现代麻醉术,由于麻醉使病人意识丧失,不仅解决了病人和家属对电休克的恐惧与人道问题,更重要的是肌肉松弛剂的使用避免了电休克原有严重并发症。麻醉的介入使得电休克变得安全舒适。
虽然电休克起初主要适应症是精神病,但目前85%用于治疗抑郁症。电休克治疗幻肢痛和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症是治疗抑郁症时的意外发现,但这些事实都提示我们,电休克不仅可以抑制脑细胞过度放电,也可以激活其过度抑制,因此具有调节脑细胞功能之功效。从科学的角度推测,电休克对物质成瘾和网络成瘾领域也可大有作为。新近研究报告称电休克有脑细胞营养和保护作用更令人鼓舞,甚至令人难以置信,然而我们最近在给一位患有面痛的年轻互联网软件程序研发科学家电休克治疗后,不仅疼痛大幅下降,同时自觉头脑较前显著清醒,工作效率大幅提高,更容易与人进行交流。这些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提示我们,与经典阿片药吗啡一样,只要掌握好电休克适应症和使用原则,曾经被妖魔化的魔鬼完全可能成为天使造福人类!
无论如何,当我们医生面临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时,永远要遵循“不伤害(first do not harm)”和先安全后危险,先无创后有创和先简单后复杂三先三后的原则,并把给病人使用自己或亲人使用的医疗手段这一纯金标准。

本文是安建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