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合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急性鼻窦炎诊治

发表者:陈合新 人已读

急性鼻窦炎多为在上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伴发的鼻窦黏膜感染,是细菌直接造成的感染性炎症。临床上其全身症状表现为烦躁不适、畏寒、发热、头痛、精神 萎靡及嗜睡等症状;局部症状往往表现为鼻塞、流脓涕、嗅觉障碍、局部痛或头痛。除非发生眶、颅并发症的时候会适时采用手术治疗,急性鼻窦炎主要采用药物、 鼻腔輿洗和负压置换等进行彻底治疗,以防迁延为慢性鼻窦炎。

【主诉】

女性,8岁。因“鼻塞、头痛伴发热4天,

【病因学】

在上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伴发的鼻窦黏膜感染,是细菌直接造成的感染性炎症。

(1)细菌感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均可以导致鼻窦炎发生,最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约占80%左右。厌氧菌亦不少见;混合性感染远多于单一细菌感染。

(2)邻近器官感染:上列第2双尖牙和第1、2磨牙与上颌窦底壁毗邻,常因根尖感染或拔牙时损伤导致牙源性上颌窦炎症;另外,腺样体肥大、腺样体炎及扁桃体炎等均可波及而继发鼻窦炎。

(3)外界感染:外伤,如骨折、粘膜下血肿、粘膜挫裂及异物残留等;鼻内阻塞,如填塞物放置过久、鼻石或肿瘤等;游泳感染、鼻窦气压伤等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鼻窦急性炎症发生。

【病理学】

鼻 窦炎的病理学变化与致病菌的种类、毒力强弱、抗生素耐药性有密切关系,如肺炎链球菌多引起卡他性炎症、不易化脓、不侵及骨壁、较易治疗。而葡萄球菌引起的 鼻窦炎多引起化脓性炎症,治疗比较困难。Batcher的研究表明,急性鼻窦炎发病机制中, 炎性细胞及上皮细胞通过NF-Kb活化,上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嗜中性粒细胞趋化为主要致炎途径。参与的炎性物质和细胞因子主要为肿瘤坏死因 子,IL-1,6,8。【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与局部症状持续存在12周以内。

1.全身症状:急性鼻窦炎者可伴有烦躁不适、畏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及嗜睡等症状;

2.局部症状:

(1)鼻塞:最常见症状之一,主要因为粘膜急性充血、肿胀,分泌物积蓄于鼻腔而引起,清除分泌物后,通气状况可改善。

(2)流脓涕:鼻分泌物的量及性质多视病变轻重而定,分泌物多呈脓性从中鼻道向前后鼻孔引流(图1-9-1),牙源性上颌窦炎时,脓涕多带腐臭味。

(3)嗅觉障碍:多为暂时性,主要原因是脓性分泌物积蓄于嗅裂或刺激作用导致嗅区粘膜炎症性水肿或嗅区因黏膜肿胀气流不能到达引起。

(4)局部痛或头痛:或多或少的感到局部沉重、痛感,多在低头、咳嗽、用力等使头部静脉压增高时,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急性鼻窦炎时各窦引起的疼痛各有特点:

急性上颌窦炎:疼痛多位于上颌窦前壁--尖牙窝处,且可反射至额部,及牙槽处疼痛;疼痛具有规律性,多晨起时不明显,后逐渐加重,至午后最明显。

急性额窦炎:表现为前额部疼痛,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即晨起后明显,渐加重,中午最明显,午后渐减轻,夜间可完全缓解。

急性筛窦炎:可觉内眦或鼻根处疼痛,程度较轻,晨起明显,午后减轻。

急性蝶窦炎:疼痛定位较深,多不准,多是眼球后或枕后钝痛,但有时可引起广泛的反射性痛,如牵扯三叉神经,常可引起恶心症状。疼痛也多晨起轻,午后重。

鼻 窦炎头痛常有下列特点:①伴随鼻塞、流脓涕和嗅觉减退等症状;②多有时间性或固定部位,多为白天重、夜间轻,且常为一侧,如为双侧者必有一侧较重;前组鼻 窦炎者多在前额部痛,后组鼻窦炎者多在枕部痛;③休息、滴鼻药、蒸汽吸人或引流改善、鼻腔通气后头痛减轻。咳嗽、低头位或用力时因头部静脉压升高而使头痛 加重。吸烟、饮酒和情绪激动时头痛亦加重。

3.体征:

前鼻镜检查或鼻内镜检查常见到如下病变:

鼻甲肿胀:鼻粘膜急性充血、肿胀、中鼻道变窄。

脓性鼻涕:脓性分泌物积聚于中鼻道、鼻底、蝶筛隐窝与嗅裂区域。

局部压痛和叩痛:受累鼻窦窦壁处明显。

【治疗】

1.药物治疗:除非发生眶、颅并发症的时候会适时采用手术治疗,急性鼻窦炎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主要使用以下几种类型的药物:

2.抗生素:针对上呼吸道常见致病细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的首选药物为全身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二代头孢类抗生素。使用时间为2周左右。局部使用抗生素冲洗没有治疗作用。

3.局部糖皮质激素:最重要的局部抗炎药物,近年研究表明,无论是控制整体症状还是鼻局部症状,单独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的效果均优于单独使用阿莫西林。二者联合使用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使用时间为12周以内。

4.粘液促排剂:有稀化粘液、促进纤毛活动的作用,使用时间为12周以内。

5.其它治疗:

(1)负压置换疗法:简单易行有效,特别是对儿童效果明显,可以改善症状。

(2)鼻窦穿刺冲洗:多用于上颌窦炎的治疗。

(3)鼻腔盥洗:可以改善症状。


本文是陈合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