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历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附睾炎的中西医认识

发表者:陈虹历 人已读

附睾炎多见于青壮年,按照起病特点及起病的病程分为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 急性附睾炎指突然出现的附睾疼痛、肿胀.同时伴有附睾的红、肿、热、痛等炎性改变,病程较短,慢性-附睾炎病人附睾的疼痛及炎性症状一般持续时间多超过6周,通常不伴有附睾的水肿,但部分病人可触及硬结。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淋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结核杆菌及衣原体等亦可引起附睾炎。

急性附睾炎常见于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症通过射精管和输精管扩散所致,也有人以为是通过淋巴系统侵入,但血行感染较少见.在婴幼儿.附睾炎常与先天性泌尿生殖道畸形或异常以及尿路炎症有关;青春期后病人的附睾炎多由细菌性前列腺炎和精囊炎引起;35岁以下的性活跃男性,附睾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性传播;对于老年病人,附睾炎发生良性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潴留及留置导尿有炎:对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的患者,由于射精管口向前列腺窝开放,排尿时压力增高,无菌尿液逆流至附睾亦可引起化学性附睾炎、慢性附睾炎可由治疗不彻底的急性附睾炎或其他疾病所导致.但临床上人多数病人常伴慢性前列腺炎而无明显急性附睾炎发作史,附睾炎早期是一种蜂窝织炎,急性期可见附睾肿胀明显.切开附睾可见小脓肿形成.镜下可见白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慢性附睾炎可看到广泛的瘢痕与附睾腔闭塞,累及睾丸形成附睾一睾丸炎。

本病中医学属于“子痈”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为湿热下注、气滞痰凝所致。子痈一病首见于《华佗神医秘传》,书中记载:“子痈者谓肾子作痛,溃烂成脓,不急治愈,有妨生命。”但之后的外科文献中,子痈与囊痈不分,混合论述 《外科证治全书》谓:“肾子作痛,下坠不能升上,外观红色者,子痈也。”直到清代王惟德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提出:“子痈与囊痈有别,子痈则睾丸硬痛;睾丸不肿而囊肿者为囊痈。”之后,才将两者分开,以后各家均沿王氏之说。清代《疡医大全·疝气偏坠门主论》提出应与痄腮并发症(即后世称之为卵子瘟) 急性期湿热下注者,因气血为热毒所困,故除了清热利湿解毒以外,应注意加用行气活血之法;化脓期治以清热利湿,透脓解毒。慢性期治以疏肝行气,活血散瘀,化痰散结;对于附睾硬结日久不散,酸胀或隐痛,阴囊发凉,腰酸腿软,舌淡苔白,脉濡缓者,可从阳虚寒凝,痰湿结聚证辨之,应用温阳散寒,化痰散结之法治疗,常可收效。慢性附睾炎肾虚者可补肾。

一、临床表现

(一)急性附睾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起病急,症状重,患者极度痛苦,可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自感阴囊内肿痛,沿精索放射至腹股沟区,甚至上达腰部。局部迅速肿大,有时在3~4个小时内增大一倍。疼痛亦趋剧烈,触及睾丸部与精索时可导致剧痛,故而患者常畏惧局部触诊,因此检查时应动作轻柔,必要时行精索封闭之后再检查。

2.体征查体患侧阴囊肿大,触诊见附睾肿大变硬,有明显压痛。早期与睾丸界限清楚,但数小时后即融成一硬块,界限不清。患侧腹股沟处及阴囊内精索变粗,有压痛。输精管炎严重者,同侧下腹部剧痛、压痛,甚至局部拒按,类似急性腹膜炎。化脓时阴囊皮肤光亮而软,局部有波动感,可自行穿破。有时伴见继发性鞘膜积液和尿道分泌物。前列腺触诊可发现急性或慢性前列腺炎体征,但不要进行按摩,以防加剧症状。

(二)慢性附睾炎的临床表现

1.病史与症状 有急性附睾炎病史,或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病史。除急性发作外,一般无特异症状。有时自觉阴囊部不适、隐痛、下坠,不定期出现。部分患者偶然自己发现阴囊内肿物而就诊。

2.体征触诊患侧附睾增厚、增大,触有硬结,有轻度压痛或无压痛。与睾丸界限非常清晰,精索增粗或正常。有时合并睾丸鞘膜积液。若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变硬或有纤维化结节。

【检查项目】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尿常规有红细胞、白细胞。

2.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炎症范围,排除睾丸扭转等。

3.血、尿、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

【治疗方法】

1.急性附睾炎

(1)托起阴囊,早期冷敷,多休息,避免劳累。

(2)由于附睾炎是细菌感染所致的,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指导用药,在未得到培养结果前可采用经验用药,病情较重者宜尽早通过静脉用药,治疗周期一般1~2周。

2.慢性附睾炎

(1)采取理疗及热敷。

(2)急性发作时采用敏感的抗生素。

3.中医治疗

李彪等将本病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分别辨证,其中急性期又分为初、中、后三期

辨证。初期为热郁肝经,失于疏泄,治以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方用枸橘汤加减;中期乃湿热下注肝经,热势高涨,正邪相争,内结为脓,治以清热解毒,利湿疏肝,直折其势,方选龙胆泻肝汤加紫花地丁、皂角刺;后期乃余毒湿热留滞,仍需疏肝解毒,方用五神汤合枸橘汤加减。慢性期气血凝结,余热未消,宜活血散结,以清解余热,方用金铃子散合少腹逐瘀汤加减。

戚广崇等将本病分为3型:①湿火下注型,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②肝络失和

型,治以枸橘汤加减;③瘀血阻滞型,治以少腹逐瘀汤加减。

安崇辰等将本病分为5型论治:①寒湿子痈,以补益肝肾,温经散寒为治则,方

选暖肝煎加减;②湿热子痈,以清利肝经湿热为治则,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③气滞子痈,以疏肝理气为治则,方选橘核丸加减;④气滞血瘀子痈,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为治则,方选复元活血汤加减;⑤气虚子痈,以补中益气,疏肝通络为原则,方选补中益气汤合橘核丸加减。

(1)湿热下注

证候:附睾肿胀明显,痛引小腹,阴部皮肤潮红,按之灼热疼痛,小便赤黄,脉弦数,舌红苔黄腻.

基本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山栀子、黄芩清泄肝胆实火;柴胡疏肝,助龙胆草清肝之力;木通、车前子、泽泻利尿渗湿;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甘草调和诸药。

(2).寒客肝脉证

证候:肾子冷痛,遇寒冷加剧,得热则舒,自觉阴冷囊缩,或见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弦紧。

分析:寒气人经而稽迟,涩而不行,血少而气不通,故猝然而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则见睾冷腰酸。

基本治法: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运用:暖肝煎加减。方中小茴香、肉桂温阳暖肝,祛寒止痛;乌药、沉香温肾散寒,行气止痛;枸杞子、当归滋补肝肾,扶正祛邪;茯苓健脾补中;川楝子、橘核、荔枝核、干姜助主药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3).气滞血瘀证

证候:肾子胀痛或刺痛,痛引少腹,肾子或有结节,按之痛甚,舌青有瘀斑,脉弦涩。

分析:气滞肝脉,肝经抵少腹绕阴器则肾子胀痛,痛引少腹;气滞则血行不利,血瘀前阴,则见肾子刺痛或有结节;上达于舌,则见舌青有瘀斑;外候于脉,则见脉弦涩。

基本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运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山甲活血祛瘀;辅以酒浸大黄、栝楼根助化瘀;柴胡疏肝理气;甘草缓急止痛及调和诸药。

【预防】

(1)生活要有规律,要劳逸结合。不要久坐,不要吸烟和饮酒,不要吃辛辣的食

品,以防局部充血。

(2)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感冒,切忌憋尿。

(3)保持胯下干爽、卫生,最好选择通风透气性好的囊袋内裤。

(4)暂停房事,避免性器官充血,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验案举例

患者曾某,21岁,因“双侧阴囊红肿疼痛不适3天就诊”,初诊时间2017年9月。查尿常规、血常规白细胞均升高,阴囊彩超:提示附睾炎,查体:可见双侧阴囊红肿,单侧大于拳头,触之疼痛,无波动感。处理:头孢静脉注射;龙胆泻肝汤加减。2天后,患者疼痛加剧,红肿加剧,加倍龙胆泻肝汤剂量,口服牛黄解毒片,4天后再随访患者诉阴囊无红肿疼痛,症状消除。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