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良嗣 三甲
陈良嗣 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瘘”洞百出 ——细数面颈部先天性瘘管(上篇)

14429人已读
“瘘,即漏也。经年成漏者,在颈则曰瘰瘘,在痔则曰痔瘘。”明代医学大家楼英的《医学纲目》如此解析。然而,面颈部先天性瘘管与中医古籍的释意是有所不同的。狭义地讲,是指出生即存在,开口于皮肤或粘膜的瘘管或窦道;广义的则更涵盖了一些先天性囊肿或窦道,继发炎症感染后,脓肿溃破或者医源引流切开而继发的瘘道。

头颈部的组织器官多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六对鳃器,鳃器的异常发育可继发各种先天性畸形。种类繁多的面颈部瘘管便是其中的类型,它们既有常见的,也有罕见的,共同表现是:出生后面颈部的不显眼的小洞洞和小眼眼,继发感染之后,可发生肿胀红痛。这些让人不经意的“瘘”与“洞”,犹如伟大的反法西斯抗日战争中国战区冀中平原星罗密布的“地道”一般,迷惑着患者、家属,甚至医者,本文尝试科普和梳理这些颈面部深在“地道”,读完此文,于患者而言,虽不能即刻“洞”察秋毫,但亦可自诊而及时就医;与医者来说,则可积累经验,诊断上应可疏而不“漏”。

鼻背中线瘘管

鼻背中线瘘管是一种少见的先天畸形,是孕7-8周,硬脑膜憩室闭合不全所致。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20000-40000,主要表现是出生后发现鼻正中线上针尖样小孔,挤压后有白色干酪样物或细小毛发排出,可反复感染。MRI和CT检查提示鼻正中线位置上“软组织肿块”,临床需排除脑膜脑膨出、畸胎瘤、脂肪瘤、神经胶质瘤等。

【治疗】:鼻背中线瘘管的手术不仅涉及病灶的根除,还涉及鼻外观整复。

先天性耳前瘘管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鳃源性畸形,为胚胎早期第一、第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所致。中国人群发病率为1.36%-3.3%。双侧发病者倾向于有家族遗传。耳前瘘管的开口通常细小,一个为主,偶有两个;最常见的位置,多位于耳轮脚前部,其次为耳轮脚基部,少数可在耳廓三角窝或耳甲腔部,甚至还可开口于耳屏切迹至同侧口角的连线上

【治疗】:耳前瘘管无症状时不需治疗。旦继发感染,炎症控制后择期彻底切除是防止复发的唯一途径。

先天性第一鳃裂瘘管

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源于胚胎时期第一鳃沟闭合不全,与面神经、腮腺、外耳、甚至中耳关系密切,包括瘘管、窦道和囊肿三型,前两种类型多见,常在学龄前儿童发病。窦道型仅有耳道内口或耳周外瘘口,内瘘口多位于外耳道内,难以发现。外瘘口出生时已存在,呈针尖大小的皮肤凹陷,分布于耳垂下方的下颌角附近,不易察觉。合并感染时局部有红、肿、热、痛或溃破流脓,反复发作者可出现肉芽或瘢痕组织。囊肿型常表现为耳前腮腺区或耳后区囊性肿块,感染后可破溃或经医源性切开形成外瘘口。临床易误诊为外耳道炎、外耳道胆脂瘤、化脓性腮腺炎、皮脂腺囊肿、表皮样囊肿等。

【治疗】:炎症静止期,在保护面神经的前提下,彻底根治是治愈疾病的唯一途径。

先天性腮腺导管瘘

胚胎异常发育所致,本来应该开口与口腔颊侧黏膜的腮腺导管异位于面颊部皮肤。患儿出生后,面颊部可见针眼大小瘘口,进食或喂奶时,可分泌口水样液体。可通过分泌物淀粉实验或碘油逆行造影确诊。

【治疗】:治疗宜早期实施,将导管改道开口于口腔颊部黏膜。

To be continued......

2016年12月21日(丙申冬至)

广东广州

陈良嗣
陈良嗣 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