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乳房自检是鸡肋吗?

发表者:陈怡 人已读

1.jpg

“乳房自检”对于大众而言,其实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然而,对于乳房自检的意义各界观点却并不统一。

一方面,有科普文章标榜乳房自检可以尽早发现乳房状态异常从而及早就医诊治;

另一方面,各大乳腺筛查指南均显示乳房自检并不能降低乳腺癌检出率和死亡率。

众说纷纭,究竟我们该如何看待乳房自检呢?

乳房自检,通俗而言就是女性通过触摸及观察自己的乳房,从而判断乳房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先知道自己到底在摸什么。

1.乳房的解剖

2.jpg

在乳腺科门诊中,患者常因“摸到自己乳房有肿物”就诊。然而部分自称摸到“肿物”的,在医生触诊之后被告知一切正常。那些被错认为是“肿物”的,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肿物1号

肿物1号——正常的腺体组织:在乳房皮肤下方,是脂肪层,而脂肪层的厚度因人而异,脂肪层的下方是一块一块以小叶为单位分布的腺体组织。

腺体组织手感偏韧,在部分脂肪层较薄的女性中,非常容易将摸到的分叶状并且质感较韧的腺体误以为”肿物“。

另外,倘若以抓取的手法来检查乳房,恐怕绝大多数女性会惊觉自己的乳房全部都是“肿物”!

肿物2号

肿物2号——肋骨:肋骨处于乳房解剖最底下的一层,藏在脂肪、腺体和胸肌的下方。

由于在乳房上方起始处及内侧靠近胸骨中线处,腺体组织较薄,部分纤瘦的女性,非常容易摸到自己硬硬的肋骨,并误以为是“肿物”。

2.乳房分区

3.jpg

学习如何正确检查乳房的第一步,先了解医学上乳房的分区。上图以右侧乳房为例,通过过乳晕的两条垂直线,将乳房分为4个象限。

在乳房自检时,需一次检查这4个象限,以及乳头乳晕所在位置的乳晕区。

3.自检三大法则

4.jpg

扫——以4指并排的指腹,带一定的压力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或从乳房边缘扫向中心的方式分别“扫”过乳房的4个象限。观察是否有明显硌手感(正常腺体组织在“扫”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凸起感,不硌手),若感觉明显硌手,则有肿物的可能性较大。什么是“扫”?想象一下自己用手扫后脑勺的感觉。

挤——观察在“挤”后,乳头是否有液体溢出。

看——仔细观察乳房表面皮肤有无像酒窝一样的凹陷(术语为“酒窝征”),观察乳头是否凹陷(自幼凹陷者不算),观察乳头是否出现糜烂等。

为何各大乳腺癌筛查指南不推荐乳房自检?

美国妇产医师协会(ACOG)在2017年6月更新的乳腺癌筛查指南中,明确提到:对于无高危乳癌风险的人群,不推荐行乳房自检。

理由

1、假阳性率非常高导致过度焦虑、过度医疗行为的产生,反而对人群有害。

2、亦无明显证据表明乳房自检可提高乳腺癌早期检出率,及远期生存。

同时,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STF)、美国癌症协会(ACS)、美国综合癌症网络(NCCN),均在其最新的指南更新中表示不推荐乳房自检。

另外,早在2002年,美国的Fred Hutchinson癌症中心,就报道了其1989年至1991年在上海展开了一项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

研究者将26万工厂女工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乳房自检教育,另一组无乳房自检教育。该研究随访至2000年12月,结果显示乳房自检并不能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所以,说了半天,乳房自检都是废话?浪费读者宝贵时间?NO!

如何早期发现乳腺癌

并非试图通过对乳房的自检来筛查乳腺癌,而是需要关注乳房发生的变化。

“扫”并不能帮你找到很小的肿物,但至少平日扫一扫也不至于出现肿瘤已经大于5cm都仍不自知这种局面。而“挤”和“看”就更为必要了。

乳腺癌筛查,最为有效的手段

——乳腺彩超+乳腺钼靶

乳腺彩超:无辐射,大于20岁女性每年1次;

乳腺钼靶:有少量辐射,推荐40或45岁以上女性,每年1次,或3年2次。

对于直系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的患者,还可通过在医院行BRCA1/2基因检测,早期判断自己是否为乳腺癌高危人群,从而提高警惕,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Committee on Practice B-G: Practice Bulletin Number 179: Breast Cancer Risk Assessment and Screening in Average-Risk Women. Obstet Gynecol 2017, 130(1):e1-e16.

【2】 Thomas DB, Gao DL, Ray RM, Wang WW, Allison CJ, Chen FL, Porter P, Hu YW, Zhao GL, Pan LD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breast self-examination in Shanghai: final results. J Natl Cancer Inst 2002, 94(19):1445-1457.

【3】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Version 1.2016.

【4】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ancer treatment and survivor- ship facts and figures 2016-2017. Atlanta (GA): ACS; 2016.

【5】Siu AL. Screening for breast cancer: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published erratum appears in Ann Intern Med 2016;164:448]

本文专业医学知识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谭璐媛、陈怡医生提供

本文是陈怡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