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周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治胃病不忘肝肾

发表者:陈一周 人已读

“肾者胃之关也”在脾胃病中的临床意义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类也”,本意指肾有调节水液的功能,起着胃的关闸作用。初见此文,没有感觉肾与胃的太多关系,仅仅在水液的调节过程中起到协调的作用,故临床一直未予重视。2017年,再次有幸跟师张荣英老师抄方。张老师临证,用药重抓根本,不拘于表象,每在疑难杂症见奇效,总能标本兼治。如治疗高血压,张老师看到的是血脉不通,肝肾阴虚,气血上行导致,运用补肝肾阴,活血通络,引血下行为大法,不仅让患者脱离终身服药的痛苦,更能解除并发症,预防患者出现心脑血管意外,让人叹止;张老师更是大医之心,心系患者,治病不分贵贱,都是热情周到,很多困难病人甚至免费送药,对我们学生关心更是无微不至,每每想起总是暖心。张老师知道我从事脾胃病科,嘱咐治胃病不忘健脾,顺应“胃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这话好理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补脾不用时时都补,四季脾旺之时不用补,何时脾旺?脾旺之时乃四季春夏秋冬之最后一个月份,乃辰月、未月、戍月、丑月四月;这四个月份土临月建,身旺而不受邪,故勿补之。而其他月份都要时刻记得补脾。临床治疗脾胃科很多疾病都是以此为大法,如胃食管反流病,胆汁反流性胃炎等;治疗上个人喜欢在辩证的基础上,用大剂量代赭石以降逆胃气,效果的确很明显。张锡纯言赭石当以生用“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重用可引其血下行也”;张锡纯对代赭石的功效归纳:“其重坠之力,能行胃气下行一也;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以通大便二也;能镇安冲气使不上冲三也;制肝木之横恣,使其气不上干四也;引浮越之相火下行,而胸膈烦热、头目眩晕自除五也;有益于血分六也。”因此代赭石能:“调脏腑之气化,使之适得其平”。张锡纯还认为代赭石“性甚和平”,具有“虽降逆而不伤正气,通燥结而毫无开破”的特点。对于肝气犯胃引起的胃气上逆正好适合。相比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及胆汁反流性胃炎,常常用药有效,停药旋即复发,甚者病程反复数年亦是如此。中药相比较疗效较为巩固,但临床高龄体弱者停药后亦容易反复。问张老师此种病人如何应对?张老师答曰“治病不能忘记人之根本。人体根本有二,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补后天之本易反复,就不要忘了补先天之本。”听到此语,有点糊涂,仔细思考了一下课本所学及后来看的书籍,很少有提到肾与胃的关联,只好请教张老师肾和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补肾呢?张老师笑曰:《内经》云“肾者,胃之关也”,怎无关联。听此言豁然开朗。张介宾曰“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胃之关在哪?不正是贲门和幽门吗?难治性的胃食管反流病及胆汁反流性胃炎多数正是贲门及幽门口关闭不全引起;老年患者及久病者正是肾气不足,导致远期疗效差。胃食管反流病及胆汁反流性胃炎西医治疗远期疗效差,在西医是二种病;在中医病机则为一,均是胃气不降引起,治疗上可以异病同治。中医理解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转而上逆,胃气上逆,带动胃内胃酸及容物反流入食道,诱发反流性食管炎;又《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提到“足少阳胆经甲木,足厥阴肝经乙木。肝为阴脏,胆为阳府,同禀大气中木气而生…胆经木气的疏泻作用,由上而下,肝经木气的疏泻作用,由下而上。”又胆气依附胃气,胃气降则胆气输泄通畅,胃气升(上逆)则胆气亦升,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就随上逆的胆气冲破关卡(幽门)反流入胃,故诱发胆汁反流性胃炎;而胃气上逆,又带动胃内的胃液冲破上关卡(贲门),反流入食管,诱发胃食管反流病;故胆汁反流性胃炎多夹有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上初发者降逆胃气,则胃液归胃,胆汁归肠。水入大海,何愁洪灾。但病久者需加补肾之品,肾为胃之关是也。对西医长期治疗不能停药者,或停药三日、五日旋即复发者,中药治疗短则一月,长则二月,即能根治,少有复发。补肾张老师多用怀牛膝,不但补肝肾,又可引气血下行,实为一举二得。又常用淮山药,张锡纯“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入归脾,液浓益肾…固摄气化”,一药能补三脏,实补益佳品。

胃食管反流病、胆汁反流性胃炎多因肝气横逆犯胃,胃气失于和降,转而上逆而发。为什么此类疾病在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人类性情易发急躁,易伤肝动火所致;又现代人夜生活丰富,熬夜司空见惯,岂不知子时乃肝经运行时间,此时不能入睡,则易发肝阴亏损,至肝火上炎;又或欲望太多,所求不得,情志不遂,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本病;

病根在此;故临床见到此类患者,或唉声叹气,喜长叹息,或心烦易怒,口干口苦,长并发口疮频发,痤疮此起彼伏,扁桃体肿大反复发作,一派肝火表象;然又不能进食寒凉或服用泻火之品,服之则胃痛、腹泻;服用暖胃之剂,胃很舒服,但是又加重肝火;病人很是困惑,为何自己有火又有寒?概肝木旺长期克脾胃之土,脾胃长期被克制,愈发虚寒;最终表现肝火在上,土寒在下。我院国医大师徐经世先生,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为中医事业仍奋斗一线,实我辈楷模。鄙人初入杏林,有幸随老先生抄方,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到我此后的人生道路。老先生上求古法而不拘,开创性的提出了“肝经时有火,而脾胃常虚寒”,治疗此类病人,不能照搬教科书上治疗胃脘痛的分型标准治疗;否则见肝火去火则发腹泻,见胃寒温脾胃又加重肝火,顾此失彼,徒加患者痛苦;建议多采用寒热并举,多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及自创胆宁方,则肝火清,脾胃健,一举二得,特别适合现今社会寒热夹杂型胃病治疗。我在门诊诊疗中每每使用,皆获良效。


本文是陈一周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