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云奇
主治医师
中山一院
心脏外科
一图读懂:强心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处理
强心苷类是一类可加强心肌收缩力的苷类化合物,临床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及某些心律失常,常用药物包括地高辛、去乙酰毛花苷等。
目前认为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心肌细胞膜 Na+-K+-ATP 酶的活性,使细胞内的 Na+增加、K+减少。 细胞内 Na+增高,促使肌浆网释放 Na+与 Ca2+交换。 这个双向交换机制使得 Na+外流增加,细胞内 Ca2+内流增加,从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强心苷是从肝肾代谢和排泄的,当肝肾功能出现障碍,强心苷在体内半衰期延长。当患者存在严重心肌损伤、严重缺血缺氧、严重电解质紊乱及肺栓塞等诱因,服用强心苷后可能导致其不良反应。
对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强心苷前后的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变化做动态观察,有利于及早发现强心苷不良反应。强心苷血浆浓度监测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因此临床上,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2 周内用过慢效洋地黄者,应适当减少剂量。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因、心功能状态、肾功能状态、电解质、联合用药情况及临床并发症,制定个体化方案,及早发现并消除诱发因素并根据实测血药浓度,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强心苷临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可显著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洋地黄与硝酸酯类、血管扩张剂 、钙拮抗剂、β 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镇静剂等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 两者合用时,应适当减少强心苷的用量。西咪替丁、考来烯胺 、甲氧氯普胺、抗酸药、酚妥拉明、苯妥英钠、硝普钠、苯巴比妥等与强心苷药合用时可降低强心苷的有效浓度,应适量增加强心苷浓度。
来源:丁香园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