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佑果
副主任医师
云南省肿瘤医院
胃与小肠外科
肝癌射频消融治疗(RFA)
肝癌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ey Ablation,RFA)
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腹部肿瘤外科最新引进北京博莱德光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RFA-型多极射频消融治疗机,主要用于治疗肝、肺、前列腺和子宫等的肿瘤。 多极射频肿瘤消融治疗是近两年来兴起的一种介入导向治疗方法,是目前众多导向法治疗实体肿瘤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创伤小,只需在B超或CT的引导下定位,将多极射频消融电极穿刺到肿瘤部位,利用射频能量使肿瘤组织的细胞产生高频震荡,离子相互撞击产生的热量可达80至100℃,从而有效快速的杀死局部肿瘤细胞,同时可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使之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并制止肿瘤转移。 RFA-I型多极射频肿瘤消融仪,采用独有的分段式PID控制加热,温度自动控制为90℃±2℃,与传统的阻抗控制方式相比,其优点在于可有效限制消融区组织阻抗的迅速增长,使能量更多的作用于肿瘤组织,从而可以更大范围的灭活肿瘤组织。其核心控制部件采用日本进口的控制器,工作稳定可靠。RFA-I型多极射频肿瘤消融仪还设有双路超温保护(消融区及患者体温超温都可以使保护电路动作),电极短路保护,电极脱落(断路)报警,电极温度传感器损坏报警功能。本机还设计有独立的针道电凝止血功能,可以有效的防止针道出血及针道种植。 射频消融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起在国外出现,80年代末90年代初射频消融治疗心脏预激综合症技术趋于成熟并在我国成功推广。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研究最早也是在70年代,没有得到推广的主要原因是其损毁范围过小,一般不会超过直径1cm,这在肝癌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几乎没有实际意义。90年代中期随着鞘内隐藏式多极射频电极的出现,使肝癌射频消融的治疗范围达到了5cm,此项技术90年代末期进入我国,并开始小范围实验性治疗研究,并逐渐取得了一些临床数据。 消融电极是消融治疗的关键,肿瘤射频治疗技术的发展主要是消融电极技术的发展。博莱德公司采用最新技术,与临床医院紧密合作,通过大量的测试与试验, 研制成功RFA-1315型多极射频肿瘤消融电极。 1、打开及关闭子电极可单手操作 2、滑动导轨上设计有刻度,可以方便控制消融范围 3、设计有注药侧孔,术中可以注入药物 4、导针外径只有1.8mm,穿刺创伤小 5、具有13根子电极,独特的双层面设计,消融坏死范围均匀,形状近似球型。 |
多极射频治疗的优点 1、多极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手术,且病人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2、对于大肝癌的治疗,使用射频消融协同治疗明显提高生存率 3、可重复治疗,特别对于常规手术后的复发肝癌。 4、创伤小,操作简单,只需在局麻下进行 5、患者实际费用低于常规手术 多极射频治疗的适应症: 1、孤立的原发肝癌 2、多发的小肝癌或转移癌 3、常规手术前的减瘤治疗 4、介入栓塞后的协同增强治疗 5、中晚期肝癌的姑息治疗 6、不适合或不愿接受常规手术的肝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判定 1、术后第二天开始病人疼痛减轻 2、实验室检查AFP(甲胎蛋白)下降明显或区域正常 3、彩超显示无动静脉血流 4、增强CT显示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无增强 5、腹水明显减少,病人精神症状改善 (相关连接:https://www.bj-blade.com/) |
本文是代佑果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