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殿刚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慢性咽喉炎勿忽视喉咽反流疾病

发表者:刘殿刚 人已读

许多患者长期存在咽痒、呛咳、咽部异物感、频繁清嗓及咽喉烧灼感等众多咽喉部症状,按照咽喉炎治疗效果差,其实很多时候是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s, LPRD在作怪,在此给大家介绍一些咽喉反流性疾病相关的知识。

随着对LPRD研究的深入,发现许多疾病(包括慢性咽喉炎、肺部疾病、鼻-鼻窦炎、分泌型中耳炎及泪管狭窄等)都与LPRD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若干部分分别就此病的背景、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背景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症状和(或)并发症,早已被大家熟知,但国内医师对其理解及重视程度往往不够深刻。成人反流性食管炎1935由外国学者Winkelstein首次描述1950年儿童GERD得以报道1968Delahunty首次报道了LPRD,他发现胃食管反流可造成患者喉咽部组织损伤,与喉部接触性溃疡、肉芽肿等病变密切相关,但当时尚无受医疗技术的限制很少有文献报道GERDLPRD之间的联系,普遍认为咽喉部症状与胃食管反流无关,而是迷走神经反射的结果。

直到1987Wiener使用两个pH监测仪将探针分别放置于食管及食管上括约肌UES上方行24pH监测,发LPRD患者存在喉咽部的胃酸(HCL)反流。两年之后他又用双探针pH监测仪对LPRD症状的患者行24小时pH监测,发现此类患者明显不同于GERD其临床表现、胃酸反流时间等均不同,且往往不合并食管炎表现,此后人们对LPRD的研究广泛开展起来。

二、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LPRD是胃内容通过UES进入喉咽部,与食管不同,咽喉部部黏膜屏障保护功能较弱,反流物中的胃蛋白酶、胆汁酸等有害物质对局部组织的缓冲机制造成破坏,直接或通过细胞内吞等机制进入胞内,导致组织产生应激反应,最终导致器官或组织的损伤。正常人每天可发生数十次食管反流而不出现食管症状,但如果每周存在3次喉咽部的反流就可能造成喉粘膜的严重损害,出现喉咽部症状,可见LPRD的发生机制与GERD明显不同。

食管通过重碳酸盐(HCO3-)的缓冲功能对胃内容物有较强的耐受性,HCO3-中和胃酸,明显减轻胃内容物对食管的损害。近几年转化研究发现人喉部黏膜重碳酸盐(HCO3-)的缓冲功能较差,较食管黏膜耐受性差,易受到胃内容物的损伤。同时亦有研究发现喉黏膜上皮细胞可表达特殊载体,可介导胃蛋白酶的胞吞作用,进而引起咽喉部的损伤,且这一机制可能是LPRD发生的主要机制。故临床上LPRD患者往往有咽喉部症状而无食管炎。

本文是刘殿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