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口腔癌解析——颊癌

发表者:魏博 人已读

颊癌是常见的口腔癌之一,在口腔癌中居第二或第三位。颊癌90%以上来自口腔黏膜上皮,少数可来自颊黏膜下的小涎腺。颊癌主要是指原发于颊黏膜的癌,按UICC的规定,颊黏膜癌的区域应包括上下龈颊沟之间、磨牙后区和唇内侧黏膜。颊黏膜癌多为分化中等的鳞癌,按照临床生物学行为及原发部位,可将颊黏膜分为前、后部,一般发生在颊黏膜后部的肿瘤恶性程度高。颊黏膜癌的发生与咀嚼烟叶、槟榔嗜好,残根、残冠或不良修复体的刺激,颊部白斑、扁平苔癣等癌前病变有关。

临床表现:颊癌多见于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颊癌好发于磨牙区附近,早期多为溃疡型,出现颊黏膜糜烂、破溃,基地不平,有大小不等的颗粒状肉芽,生长较快,容易向四周及深层组织浸润。早期可无张口受限,以后随着肿瘤向颊肌、咀嚼肌侵犯,逐渐出现张口受限,甚至牙关紧闭。晚期颊癌可以越过龈颊沟,侵及牙龈和上、下颌骨,并向软硬腭、口底、口角等处蔓延,甚至向外穿破面部皮肤。

疣状癌是颊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多位于颊黏膜前部,呈乳头状或疣状突起,基地浸润程度较轻,分化程度佳,生物学行为较好。

颊癌的淋巴结转移多为同侧转移,转移率52%~91%,主要向下颌下和颈深上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部位有关:颊后方者则多先转移至颈深上淋巴结,还可发生耳前、腮腺下极或腮腺内淋巴结转移;颊前方者主要转移至下颌下或颏下淋巴结,有时可发生面部的颊淋巴结和颌上淋巴结的转移。颊癌远处转移较少见。

诊断要点:颊癌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和取材活检获得的病理结果。临床检查采用双指或双手合诊可以明确颊癌浸润厚度,对制定手术方案及判断预后均有价值。

1,影像学检查 X线曲面体层片检查上、下颌骨受侵、破坏情况。CT检查颊癌多为颊间隙区软组织肿块形成,偶见其为不规则增生形态。MRI上,病变在T1加权像上为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为混合信号或高信号,边缘不规则。颊癌可向颌面深部的颞下间隙侵犯,也可破坏上下颌骨的后缘和前缘,咬肌和翼内肌常有受累表现。

2,活体组织检查 属定性检查,也是肿瘤治疗前的关键一步。

鉴别诊断:临床上要注意鉴别颊部白斑、扁平苔癣等癌前病变是否癌变。

白斑的癌变率为5%左右,白斑发生溃疡、皲裂、出血和基底变硬为可能癌变的征象。扁平苔癣的癌变率约为1%,颊部各型扁平苔癣中,糜烂型、萎缩型及斑块型较易癌变。对于癌前病变应严密随访,一旦发现可疑癌变,应及时取材活检明确诊断。

颊癌还应与创伤性溃疡结核性溃疡等相鉴别。

1,颊部创伤性溃疡 颊部受到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长期机械刺激引起的溃疡,多呈凹陷性,边缘隆起,下方有炎性浸润快,但基底部较软,有自发疼痛。当去除刺激因素和积极抗炎治疗后逐步好转,如2周仍无愈合趋势,有可能癌变,应予取材或切除活检。

2,颊部结核性溃疡 多为浅表、微凹的溃疡,边缘微隆,呈鼠啮状,向中央卷曲,呈浅掘状,边缘有时可见黄褐色粟粒状小结节,基底部可见红色桑葚样肉芽肿。结核性溃疡容易误诊,其常并发于活动性肺结核,X线胸片有时可见结核灶,结合菌素试验阳性。抗结核药物治疗后逐步好转,活检可确诊。

治疗原则: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等的综合治疗。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本文是魏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