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肛裂介绍

发表者:李洪胜 人已读

mmexport1581387588637.jpg

肛裂是肛门口形成的梭形裂损,其特有的痉挛性疼痛常常使患者痛不欲生,临床上,肛裂往往非常容易诊断:肛裂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疼痛、便血和便秘。

疼痛:是肛裂的最主要症状,疼痛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预示着肛裂的轻重。一次典型的肛裂疼痛周期是:疼痛-缓解-高峰-缓解-再疼痛。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造成便后严重的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可放射到臀部、会阴部、骶尾部或大腿内侧,称为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此期称疼痛间歇期。之后因内括约肌痉挛,产生剧痛,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此时患者会坐立不安,难以承受,直至括约肌疲劳后,肌肉松弛,疼痛逐渐缓解。待到再次排便,疼痛再次发生。

便血:以排便时滴血或便后纸上擦血为主,血色鲜红,出血的多少与裂口的深浅、大小有关。肛裂便血也会周期性反复发作。

便秘:很多肛裂患者本身就有便秘,一些患者在患肛裂后因肛门疼痛恐惧排便,久而久之引起粪便更为干硬,便秘又可使肛裂加重,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患者因不堪疼痛来就诊,但有些人因为畏惧手术或不想耽误工作等原因,想要寻求保守治疗,大多数病人在听到这个病后总是喜欢问一句,如果不做手术能自愈吗?

不做手术能自愈吗?

肛裂的自愈,与肛裂本身的程度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临床上常用给肛裂分期的方式来表现裂损的严重程度:

三分法是临床上普通采用的分法,简便实用,明确易行。

Ⅰ期肛裂:也称初发肛裂,即新鲜肛裂或早期肛裂。肛管皮肤表浅损伤,创口周围组织基本正常。

Ⅱ期肛裂:也称单纯肛裂。肛管已形成溃疡性裂口,但无合并症,无肛乳头肥大、哨兵痔及皮下瘘管等。

Ⅲ期肛裂:即指陈旧性肛裂,一般指肛裂三联症,也包括四联症或五联症等提法。其表现为,裂口呈陈旧性溃疡,合并肛乳头肥大及哨兵痔,或伴有皮下瘘管及肛隐窝炎症等。

如果肛裂是由于偶然的便秘、大便干结等原因引起的,只有一些轻微的肛裂,可能只有在排便时出现疼痛,或是手纸擦拭时可见到少量鲜血,便后也没有痉挛性的疼痛。如果平时注意肛门部位的清洁,并且保证大便质地软、能够比较轻松的排出,肛裂是能够自愈的。因为人的身体本身就是存在一定的恢复机制的。通常Ⅰ期肛裂大部分可以自愈,或者通过药物保守治疗即可痊愈。

但是比较严重一些的肛裂,尤其是Ⅱ期、Ⅲ期肛裂,是很难自愈的,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如何预防肛裂加重

促进肛裂自愈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肛门部位的清洁。归根结底,肛裂先是由于皮肤破损,如果破损面新鲜、干净,创面会较快的愈合,如果不注重清洁,裂口逐渐形成感染性的小溃疡,则会症状加重。其次,就是肛裂的患者要注意饮食。得了肛裂之后,饮食注意搭配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以保证排便的顺利,尽量避免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因为辣椒素无法被消化道吸收,排便时会刺激肛门口的裂损,从而影响其愈合。最后,就是每日饮水量要足够。保证肠道内有足够的水分,粪便质地软,这样就不会对伤口造成很大的刺激。总结起来,肛裂能否愈合,取决于裂口深度、裂损时间和患者本身的排便情况。如果肛裂长久不愈,往往已经在裂损表面形成了陈旧的肉芽或是产生增生、纤维化等改变,及时的手术是解决肛裂之痛的首选之计。

肛裂术后需要注意哪些?

肛裂这个疾病如果在后期没有做好保健护理的话,是非常容易复发的。那么肛裂手术后的注意事项都有哪些呢?

1. 术后做好饮食调理工作。其实,就算人们进行肛裂手术成功了,也要注意在术后做好术后膳食调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大便通畅,避免出现便秘的情况。人们日常膳食要多加注意,摄入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及粗纤维食物。对于辛辣刺激以及冰冷食物尽量少吃或不吃。与此同时,注意多喝水,可以保证胃肠道消化液分泌,更好促进肠胃蠕动。

2. 做好术后卫生护理工作。患者手术之后要注意做好肛门处卫生护理工作,排便之后注意及时的清洗肛门,勤洗澡,勤换内裤。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预防感染。若手术之后有出血量增大的情况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对于出血量较少的患者要注意加强日常观察,同时注意食用补血的营养品及食物,以此来有效地增强身体抵抗力。

3. 注意保持日常大便通畅。肛裂患者多容易出现大便不通畅的情况,尤其是患者手术之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 由于缺乏运动,因此更容易出现便秘问题。因此,对于肛裂患者而言,手术之后要注意适当的增加户外活动, 必要时服用一些促进排便的药物。肛裂患者在排便之后可以用热水坐浴,以此来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这样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缓解其过于紧张的心理,促进排便。

4. 出院后门诊随访,定期复查。肛裂手术后定期来做检查,至于来院检查的次数,依疾病的轻重而有所不同,一般在出院时医生会有所吩咐;出院后如有不适,也需及早回院检查处治。


本文是李洪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