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菁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有生育要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

发表者:杨菁 人已读

一、 有生育要求患者的治疗

治疗目的:促使无排卵的患者达到排卵及获得正常妊娠。

基础治疗

PCOS患者常常存在高雄激素血症和高胰岛素血症,多数文献报道,存在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时,先采用达英-35和二甲双胍纠正内分泌紊乱将会提高促排卵药物的促排卵效果。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决定。

(1) 生活方式调整:

肥胖患者通过低热量饮食和耗能锻炼,降低全部体重的5%或更多,就能改变或减轻月经紊乱、多毛、痤疮等症状并有利于不孕的治疗。

(2) 高雄激素血症的治疗(目前首选达英-35):

1. 成分:2mg醋酸环丙孕酮(CPA)和35mg乙炔雌二醇(EE);

2. 适应证:有高雄症状或高雄激素血症的PCOS患者,通过降低雄激素可以增加对克罗米芬的敏感性,周期性撤退性出血改善宫内膜状态。

3. 机制:乙炔雌二醇可以升高SHBG,以降低游离睾酮水平;CPA抑制P450c17/17-20裂解酶活性,减少雄激素合成,并在靶器官与雄激素竞争结合受体,阻断雄激素的外周作用。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LH分泌而抑制卵泡膜细胞高雄激素生成。

(3) 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二甲双胍:

1. 适应证:肥胖或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

2. 机制:增强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入、抑制肝糖产生并在受体后水平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减少餐后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以增加对CC的敏感性。

促排卵治疗

(1) 一线促排卵治疗:

1. 克罗米芬(Clomiphene Citrate, CC):

a) 用法:从自然月经或撤退(黄体酮20mg,每日1次,肌注 3天)出血的第5天开始,50mg/日,共5天,如无排卵则每周期增加50mg/日直至150mg/日。有满意排卵者不必增加剂量,如卵泡期长或黄体期短说明剂量可能低,可适当增加剂量;服用克罗米芬周期应测试和记录基础体温,以判断疗效。如果基础体温未上升,可在停服药7-10天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如果卵巢内具有近成熟卵泡,可选择肌内注射HCG,诱发排卵。

b) CC抵抗的定义:自然月经或撤退出血第5天起克罗米芬50 mg/日×5天;一种剂量无

c) 效后于下一周期加量,每次加50mg/日,用至150mg/日×5天无排卵为克罗米芬抵抗。

d) 副作用:

① 弱的抗雌激素作用:影响宫颈粘液,精子不宜生存与穿透;影响输卵管蠕动及子宫内膜发育,不利胚胎着床,可于近排卵期适量加用戊酸雌二醇等天然雌激素;

② 其他:血管舒缩的潮热,腹部膨胀或不适,胸部疼痛,恶心和呕吐,头痛,和视觉症状,仅偶有患者不能耐受此药。

(2) 二线促排卵治疗

1. 促性腺激素:

a) 种类:尿液提取物——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高纯度FSH(HP-FSH)和基因重组FSH(r-FSH),r-FSH中几乎不含LH量,特别适用于PCOS患者;

b) 适应证:耐克罗米芬的无排卵不育患者,已除外其他不育原因;具备盆腔超声及雌激素监测的技术条件,并具有治疗OHSS和减胎技术的医院;

c) 禁忌证:血FSH水平升高,提示卵巢性无排卵;无监测卵泡发育和排卵的技术条件;

d) 用法:低剂量少量递增的FSH方案和逐渐减少的方案;

e) 并发症:

① 多胎妊娠;

②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

f) 监测:

① 需要反复超声和雌激素监测;

② 文献报道,直径>16mm卵泡4个或4个以上时,发生OHSS的可能性极大提高,应取消该周期。

2. 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LOD,laparoscopic ovarian drilling):

a) 适应证:

① CC抵抗;

② 因其它疾病需腹腔镜检查盆腔;

③ 随诊条件差,不能作促性腺激素治疗监测;

④ 建议选择BMI<34,LH>10miu/ml,游离睾酮高者作为治疗对象。

b) 促排卵机制:破坏产生雄激素的卵巢间质,间接调节垂体-卵巢轴,血清LH及睾酮水平下降,增加妊娠机会,并可能降低流产的危险。

c) 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 无效;

② 盆腔粘连;

③ 卵巢早衰。

(3)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1. 适应证:以上方法促排卵失败的患者;

2. 机制:通过GnRHa降调节垂体,抑制内源性FSH和LH分泌,降低高LH水平的不良作用,改进卵巢对HMG或FSH的反应,

3.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a) 获得的卵子数多,质量不佳,成功率低;

b) OHSS发生率高。

① 取卵受精后可不在本周期雌激素水平高时移植胚胎,冷冻保存后在下个自然周期移植;

② 未成熟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IVM,In vitro maturation)。

本文是杨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