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伟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究竟要不要做囊胚培养?

发表者:付伟平 人已读

我们中心开展囊胚培养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究竟是否要做囊胚培养,还是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所以今天我就在这里把这个关于这个问题和大家讨论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囊胚培养的主要观点:

囊胚培养的优势

1、囊胚培养可以筛选更具“活力”的胚胎,淘汰掉那些貌似可移植的卵裂期“绣花枕头”。

经过囊胚培养考验的胚胎种植率更高。根据报道,平均移植一个卵裂期胚胎的活产率大概在30~35%左右,而一个囊胚的活产率可以达到50~60%。

2、囊胚移植与子宫内膜的发育更生理同步。

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的同步发育是胚胎着床的先决条件,在试管婴儿周期,这个窗口期一般只有1~2天左右。试管婴儿的囊胚不是像自然受孕一样从输卵管进入宫腔的,而是被医生直接移送到宫腔内的,因此移植第5天的囊胚,正好与子宫内膜种植窗的时间吻合。

3、囊胚移植异位妊娠发生率显著低于卵裂期胚胎移植。

如果第3天把卵裂期胚胎移植到子宫腔内,这个阶段胚胎理应在输卵管环境生长,所以胚胎会在宫腔内游走2~3天才等到囊胚期和内膜接触着床,在此期间胚胎很可能本能地追寻到输卵管里去。

假如输卵管因炎症有不完全阻塞,或激素分泌异常使输卵管蠕动不佳,胚胎可能会被阻滞在输卵管内发生宫外孕,因此试管婴儿仍然有2~5%的宫外孕率。胚胎在囊胚期移植进入宫腔,正是内膜期同步的阶段,囊胚很快就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减少了游走输卵管的机会,宫外孕发生率降低。

4、单囊胚移植降低多胎发生率。

因为着床率提高,移植两个囊胚的双胎率太高,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万一遇上囊胚再一分为二,就有可能发生3~4胎的多胎妊娠,这太恐怖了。所以单个囊胚移植可以减少多胎率的发生。特别是对于,以前有过剖腹产病史的人来说更加有优势。

5、胚胎的抗冻性强。

囊胚细胞数目多(可达100个以上),尤其是滋养外胚层细胞,冷冻复苏后损伤的修复能力强,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小。抗冻的耐受性正是对胚胎质量的一个考验,存活者胜出。

6、利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目前我们中心尚未开展这项技术)

对于PGD/PGS周期,囊胚细胞数目多,我们就可在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取活检的材料,可以获取多点细胞使遗传学检测更为精确,又不会伤害囊胚的内细胞团,这可是胚胎发育的始基。

囊胚培养的局限性

1、难以对囊胚形成精确预测。

以目前的技术条件,何种形态的卵裂期胚胎能够形成囊胚,虽然胚胎师有一定的经验性标准,但仍然无法准确预计。偶然也会发生卵裂期胚胎全部不能形成囊胚,造成没有胚胎移植的局面,这是大家最不愿看到的。囊胚形成失败可能也说明胚胎质量不够过硬。

2、囊胚高成功率误解。

囊胚移植的成功率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一个概念容易有误。囊胚是在第3天卵裂期胚胎进一步培养的基础上,淘汰了孱弱的伙伴而胜出的胚胎,当然会得到大家的青睐。如果让精选出来的明星队员,和普选的业余队员进行比赛,这会公平吗?所以所谓成功率高只是特指这个移植周期,你任用了精英队员,许多普通队员做了垫底。

3、体内环境总比体外的好。

这是人们对囊胚培养最大的犹豫。理论上说,胚胎最理想的发育环境应该是母体的子宫,体外条件的未知因素是否会对胚胎产生不利作用?是否会改变表观遗传学的功能?已经有一些小样本研究,发现囊胚培养的子代出生体重偏重,这会不会产生成人期疾病的影响?当然这些观点还存在争议,研究还在继续,需要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

4、遗传风险依然存在。

一般认为,囊胚培养是对胚胎质量的一次优选,理论上染色体异常的胚胎很可能被排除。但是遗传学检测发现,高评分的囊胚中仍然有一定比例的染色体异常,在这个阶段,我们无法认定形成好囊胚者一定会是“一条好汉”。

5、单卵双胎率升高。

尽管囊胚培养移植后可以明显降低多胎率,但单卵双胎的发生率却较卵裂期胚胎略为增高,这是我们要密切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二、囊胚培养的国际策略

2013年,美国生殖医学协会(ASRM)提出以下囊胚培养策略:

对试管婴儿结局“预后良好”的女性,也就是说相对年轻,卵巢储备好,获卵数充足(>8枚成熟卵子),囊胚培养可以提高活产率,建议行进行单囊胚移植;

胚胎反复不着床的患者,囊胚培养可以减少因胚胎潜能差异导致的失败;

对试管婴儿结局“预后较差”的患者,囊胚移植并不能增加活产率,不建议行囊胚培养。

正是因为囊胚培养有上面的这些优缺点,所以我们中心并不建议对所有的病人都进行囊胚培养,目前我们的策略是,在取卵后第3天,先建议冷冻6个卵裂期胚胎以后,剩余的胚胎还超过5个以上的,再考虑做囊胚培养。这样既保证了患者有足够的胚胎储备,同时又可避免冷冻过多的不良胚胎。


本文是付伟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