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权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涎腺肿瘤

发表者:张国权 人已读

常见的涎腺肿瘤有哪些?

涎腺肿瘤95%来自腺上皮,间叶组织肿瘤主要来自脉管组织,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等。上皮性肿瘤按组织病理又分为腺瘤和癌。腺瘤主要包括混合瘤、肌上皮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嗜酸细胞腺瘤、管状腺瘤、皮脂腺瘤、导管乳头状瘤、囊腺瘤等,其中以混合瘤最为多见。癌包括腺泡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上皮?肌上皮癌、涎腺导管癌、腺癌、鳞癌、恶性混合瘤、基底细胞腺癌、皮脂腺癌、嗜酸细胞腺癌、乳头状囊腺癌、粘液腺癌、肌上皮癌、未分化癌及其他癌,以前三种最常见。从组织病理学来看,发生于大、小涎腺的肿瘤基本相似,但不同类型肿瘤的比例有所不同。例如,腺样囊性癌发生于小涎腺者远远多于大涎腺,腺淋巴瘤和腺泡细胞癌90%以上发生于腮腺。大小涎腺中良、恶性腺上皮肿瘤的发生比例也不同,例如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2/3,颌下腺及小涎腺良、恶性肿瘤各占1/2,而舌下腺肿瘤90%为恶性。

腮腺肿瘤有什么临床特点?

在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约占2/3,恶性占1/3。腮腺肿瘤80%发生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以混合瘤最多见,其次为腺淋巴瘤;恶性肿瘤中以粘液表皮样癌最多见,且多为高分化型。

腮腺肿瘤无论良性或恶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多见。良性肿瘤呈无痛性缓慢生长,常为无意中偶尔发现。病程长短不一,可由数天至数年不等。混合瘤常以耳垂为中心,呈无痛性逐渐生长,呈球形或椭圆形,或呈结节状。表面光滑,质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瘤体较大时可呈典型结节状表现,表面凹凸不平,与皮肤无粘连,高起之处常较软,低凹之处较硬。混合瘤除表现面部畸形外,一般都不引起面神经功能障碍。若混合瘤生长缓慢、存在多年,在近期生长加速,出现疼痛、瘤体不再活动、面神经麻痹等恶性征象时,应考虑有恶变可能。混合瘤恶变率约在5%~10%。腺淋巴瘤常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男女之比为6~10∶1。好发于腮腺后下方,直径一般为3~6cm。肿物表面光滑,较软,有时有波动感。腺淋巴瘤具有多灶性特点,可在一个腺体内多发,也可在双侧腺体内同时发生,多发几率约为15%。其他各型腺瘤临床表现均类似混合瘤。

腮腺恶性肿瘤生长较快,约20%~30%发生面神经麻痹,常伴自发性疼痛,肿块一般较硬,可浸润周围组织,不活动,常有压痛。注意不要把肿瘤浸润腺体所致腺体的移动性误认为是肿瘤的活动度。腮腺恶性肿瘤中低分化的腺癌、粘液表皮样癌、未分化癌及鳞癌都具有上述特征,而且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但腮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常不具备上述典型恶性征而颇似良性肿瘤,瘤体一般均较硬。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常直接侵犯腺内或腺周围淋巴结。

腮腺深叶肿瘤由于位置隐蔽,不易被早期察觉。在体检时常可发现扁桃体后上方、软腭部有肿块膨出,或下颌后凹丰满,可扪及不活动的肿块,双手合诊时可被推动。深叶的恶性肿瘤常伴有张口受限、头痛、听力下降、耳鸣、面瘫等症状。腮腺副腺体肿瘤典型位置是在颧弓和颧骨体相接下缘的1cm处,常被误诊为颊部肿瘤。

腮腺肿瘤的手术原则是什么?

外科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唯一有效的手段,首次术式是否正确彻底是治愈的关键。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保证面神经不受损伤,特别是颞面干;二是禁忌弄破肿瘤包膜,否则会导致瘤细胞种植复发。腮腺良性肿瘤的标准术式是保存面神经,将腺叶及肿瘤一并切除。由于腮腺外形不规则,具有多个突起,不可能把腺叶组织全部切除。因此常需依据肿瘤在腺体内的位置及术中情况来决定切除范围。在手术前可从腮腺导管注入1%亚甲蓝染色,使腺体呈淡蓝色,而神经呈银白色,极易辨认。手术时绝对禁忌作顺包膜剥离的肿瘤剜出术。混合瘤包膜厚薄不一,常不完整,包膜内常有瘤细胞侵入。顺包膜剥离切除混合瘤,常可导致肿瘤复发。腺淋巴瘤本身具有多灶性特点,它的发生和淋巴结有密切关系,腺淋巴瘤手术时应同时切除部分腺叶的淋巴结。另外,有些腮腺恶性肿瘤临床表现颇似良性,也不允许简单地沿肿瘤包膜剥离,将肿瘤摘除。

腮腺恶性肿瘤的手术应遵循恶性肿瘤的手术原则,在正常组织内切除肿瘤,应切除全部腺叶,有面神经麻痹或术中见面神经穿过瘤体时应牺牲面神经,然后考虑神经移植。术中如见面神经紧邻肿物但可分离,临床无面神经麻痹征象(腺样囊性癌及高度恶性肿瘤除外)时,可以保存面神经,但手术后应行放射治疗。鳞癌、未分化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表皮样癌、乳头状囊腺癌等应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可直接侵犯淋巴结,手术时应一并切除腮腺内及腺周接近肿瘤的淋巴结。对大多数腮腺癌,只进行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即可。

鳞癌、未分化癌、腺癌、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及乳头状囊腺癌等,术后宜配合放射治疗。手术因保存重要组织而切除不彻底时,或术后肿物病理检查边缘呈阳性时,都必须作术后放疗。术后放疗时间最迟不超过术后6周。照射野应包括颅底及乳突,剂量宜达50~60Gy。涎腺癌的化学药物治疗没有系统、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常用药物有顺铂、氨甲喋呤、5-FU、阿霉素等。

颌下腺肿瘤有什么临床特点?

颌下腺腺上皮肿瘤中,良性及恶性约各占1/2。良性者全是混合瘤;恶性中以腺样囊性癌最常见,其次为粘液表皮样癌。颌下腺肿瘤无论良、恶性,临床表现都是在颌下三角区出现肿块。良性混合瘤呈无痛性缓慢生长,周界清晰,肿块活动,呈圆形,也可呈典型的结节状。恶性肿瘤一般生长较快,但也有数年病史者,肿块较硬,常有自发痛或触痛和神经受累症状。舌神经受累,可出现舌痛或舌麻木,以舌尖部最明显;舌神经受累时可出现舌瘫痪症状即舌运动受限,伸舌时舌尖歪向患侧,严重者舌肌可萎缩并有肌震颤;面神经下颌缘支受累时患侧口角下垂,红唇不能外翻。颌下腺腺样囊性癌早期无症状,颇似良性瘤。病程较长,生长缓慢,肿物大小不等,呈扁圆形或稍呈结节状,质地偏硬。腺样囊性癌初起时较为活动,但常浸润周围组织,出现活动受限。腺样囊性癌尤其容易浸润神经,并沿神经纤维束扩展,出现疼痛等症状。粘液表皮样癌一般周界清楚,可为实性或囊性,自发溃破可流出浅棕褐色、粘稠的液体。腺癌、低分化的粘液表皮样癌等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颌下腺周围淋巴结常受恶性肿瘤侵犯。将颌下腺与肿瘤一并切除或行颌下三角清扫术是颌下腺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舌下腺肿瘤有什么临床特点?

舌下腺肿瘤较少见,其中90%属恶性,主要是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由于舌下腺位于口底,肿瘤发生后不易为病员发觉,不少病员因舌下肿块妨碍义齿戴入或例行口腔检查时发觉。也有病员因一侧舌痛或舌麻木而就诊,在这种情况下,应双手仔细触诊舌下区,常可触及肿块。肿块累及舌下神经时可出现舌运动障碍,说话不清,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等症状。舌下腺内肿块较小时,应注意和颌下腺导管结石相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其他治疗同腮腺肿瘤。

小涎腺肿瘤有什么临床特点?

小涎腺位于粘膜下层,以腭腺最多,因此小涎腺肿瘤70%发生于腭后部。在小涎腺肿瘤中,良性以混合瘤最多见,恶性者以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常见。小涎腺肿瘤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肿块,但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特点。腭腺肿瘤常见于一侧软硬腭交界处,活动度较差。良性肿瘤可使腭骨和牙槽骨产生压迫性吸收。恶性肿瘤可以破坏骨质,累及牙槽骨时可出现牙痛、牙松动,顺腭大神经向上可累及眶下神经,引起上腭麻木不适、患侧眶下区及上唇麻木等症状。肿瘤长大,可以充塞整个口腔,发生张闭口、进食等功能障碍。下颌磨牙后腺肿瘤主要表现为牙龈肿胀及牙松动,临床上极易误诊为下颌齿冠周炎,因误诊而拔牙后创口不愈合,又可能再被误诊为干槽症或边缘性骨髓炎。因此,当发现磨牙后区的牙龈肿胀不同于一般冠周炎时,应高度警惕,拔牙时应切取组织做病理检查。此区肿瘤以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最常见。舌腺的肿瘤以舌根部最常见,其主要症状是舌根疼痛、有异物感、影响吞咽等。舌根部以恶性肿瘤多见,常见者为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由于舌根部淋巴循环丰富,极易发生淋巴转移。唇颊部肿瘤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活动性肿块,以上唇多见。治疗小涎腺肿瘤主要采用手术切除,其它治疗原则同腮腺肿瘤。

本文是张国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