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行气降气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者:郭喜军 人已读

“通降乃治胃之大法”,胃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字,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胃的病机突出在一个“滞字,一旦气机壅滞,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便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实滞。胃病的治疗着眼于一个“通”字,就是通调气机,疏其壅塞,消其郁滞,并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导引食浊瘀滞下降,给邪以出路。

气为神之使,又为血之帅,人以气为主,息息相运,连续不断,阴阳升降,血脉流通,营卫运行,脏腑生养,无不依赖于气,气盛则盈,气虚则衰,气顺则平,气逆则乱。

气病即气机的逆乱和功能的盛衰。在脾胃病中气病很多,从治疗方面,气壅阻滞则行之,气弱虚衰则补之,气逆于上则降之,气陷于下则升之。如脾胃气滞可见脘腹痞满疼痛,食欲不振,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舌苔薄、脉弦等症状,可用行气之法。行气法不仅能止痛、除胀、运脾、和胃,还有解郁、化痰、祛湿的作用,其中部分方药尚有解表、疏肝、平喘、活络等作用。

临床常用的行气方剂,主要是加味乌药汤,方载《济阳纲目》用治肝郁气滞之痛经。肝为将军之官,性喜开发疏泄,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可致妇女痛经。从脏腑相关来看,木郁则土壅,故疏肝理气亦可用治脾胃气滞病。加味乌药汤性味平和,行气止痛之功效佳。香附辛苦性平,入肝胃二经,为气中血药,而善疏肝解郁;乌药辛温香窜,上入脾肺,下入肝肾,用治疗胸腹诸痛相宜;木香辛苦温,行气宽中,为上中下三焦气分要药;砂仁辛温,化湿行气,醒脾开胃。四药相须为用,同中有异,行气止痛,运脾和胃,作用更加完善。气滞则血瘀,方中元胡活血止痛,故有“心痛欲死,速觅元胡”之称。甘草和乌药又能缓急。临床常以本方化裁出入治脾胃气滞诸症。

丹溪越鞠丸,脾胃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如脾胃气滞,当升不升,当降不降,郁滞于中,长期以往,则成气、血、湿、痰、食、火六郁之病,而以气郁当先,故治郁首先当行气,越鞠丸以香附为君行气活血,疏肝理脾,切贴病机;它如川芎活血,栀子清火,苍术化痰湿,神曲消积食。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湿火食之郁俱解。临床用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肝胆病,凡属脾胃气滞者多效。

临床脾胃气滞还兼见气逆病症,故常并用行气、降逆二法。常以《温病条辨》香附旋复花汤加减,其中香附行气解郁,旋复花降气化痰,二陈汤和胃降逆,苏子降气理肺,苡仁健脾化湿,以脾胃为中心兼及肺肝。原书治疗胁下支饮,亦治呕吐、呃逆、胃痛、腹胀,凡以气滞不畅,痰湿上逆者,投之颇效。其证候特点,发作每与情志因素有关,静则病重,动则病轻,用补益或活血无效,如以苏叶、苏梗代苏子,行气宽胸更佳。

脾为阴土,喜温恶寒,喜燥恶湿。行气药大都辛香温燥,所以能运脾和胃。但正因其辛香温燥,多易耗气伤阴,故不可久用。特别对阴虚患者,常须谨慎,即用亦当合补气或养阴药物。

行气法还需根据病情,配合其他方法同用。如湿热内蕴则清热利湿,寒湿中阻则温中化湿,食积停滞则消导化滞,肝气郁结则疏肝解郁,血脉瘀阻则活血化瘀。

行气药大多香燥,生用尤著,如炒用可以缓其温燥之性。还可以用花类药,如厚朴花、玫瑰红、绿萼梅;子类药:川楝子、沙罗子;梗类药:苏梗、藿香梗;叶类药:枇巴叶,取其香气,缓其燥性,尤易于虚弱患者。

行气还常用活血药配合。《难经》云:“气主熙之,血主濡之。”气病单用行气药无效时,每佐活血药,如当归、川芎、玄胡、泽兰、茜草等,酌用一二味药即可,剂量不可过大,以免喧宾夺主。

气有余便是火。辛温药只能行气开郁,豁痰消积,如气滞兼见火热病证,常须配以苦寒清热,如山栀、黄连、黄芩等,相得益彰,效果更好。

行气药在取得一定疗效后,宜中病即止。所谓治气大法惟在适中,气积于中,故宜疏顺。如果疏导过剂,则又反耗元气,致生下虚中满之证。因此行气药不可过用、久用。临床上行气得效后,常以六君子汤、归脾汤善后调理。归脾汤养血可以揉肝,以免肝气之横逆;六君子汤补气可以健脾,以御肝木克伐。以行气开始,补益善后,亦可谓法外之法。

本文是郭喜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