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否需要抗病毒?

发表者:侯涛 人已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有自限性。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外周血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常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及EB病毒抗体阳性。

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又称人疱疹病毒4型(HHV-4),具有6种抗原成分,分别是病毒壳体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补体结合抗原(S),EB病毒核抗原(NA),淋巴细胞检测的膜抗原(LYDMA),前5种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而LYDMA尚未测出相应的抗体。

EB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在人体口咽部上皮细胞内长期存在,并在上皮细胞内繁殖而释放病毒至唾液中,所以排毒时间可长达数月。一次患病后可获得较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少见。但EBV有与其他疱疹病毒一样的生物学行为,在原发感染后常常伴有潜伏性感染(或称病毒携带状态),病毒可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扁桃体内繁殖,因此,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后还可再感染

EB病毒感染其潜伏期5~15d不等,多为10天。近半数有全身不适、头痛、头晕、畏寒、鼻塞、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特点,比较常见的有1.发热2.淋巴结肿大3.咽峡炎4.肝脾肿大5.皮疹6.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等,但大多预后良好。本病病程可数日至6个月不等,多数为1~3周。偶尔复发,复发者病情多轻微,病程短。少数病例可迁延不愈,长达数年之久,被称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可确诊,但有10%的病例该项试验始终是阴性,大多属于轻型,尤以儿童为多见,但EB抗体检测是阳性。

一般抗病毒药物的作用点是抑制病毒核酸,而EBV基因能整合于宿主细胞的基因组内,犹如HBV整合入宿主细胞,不易被免疫系统清除。临床观察,本病多有“自限性”,故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抗菌素对本病无效,仅在出现咽部炎症、扁桃体炎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以考虑。其他如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适合于中毒症状较重者(如喉头水肿、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根据体外试验研究,使用阿昔洛韦及其衍生物(如泛昔洛韦、更昔洛韦等)对EBV有抑制作用,但确切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有文献报道,抗病毒药物不必常规应用于一般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只有伴口腔黏膜白斑的艾滋病患者及有充分证据证明是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的患者可以考虑抗病毒药物。而干扰素的疗效尚不明确。所以,对症、支持治疗仍是其主要治疗方式。

本病大多预后良好,偶有复发病例,极个别者病程迁延达数年之久,本病病死率为1%~2%,因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所致,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可迅速恶化而死亡。

预防:尚无有效预防措施,在急性期呼吸道隔离也许有用,但也有观点认为并无必要。

本文系侯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侯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