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中隔矫正治疗变应性鼻炎
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将96例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病人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年,治疗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84%,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疗效肯定。
【关键词】鼻炎 变应性 鼻中隔偏曲
Preliminary study of septum correction treatment for allergic rhinitis
Abstract: 0bjective: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nasal septum deviation correction for allergic rhinitis(AR) with septum deviation.Methods:54 cases in therap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asal septum deviation correction ,5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antihistaminic or glucocorticosteroid.Results:Followed-up for one year,the remarkable curative efect rate in the two groups was 92.6% ,84%.the effective rate of septum correc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drug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Conclusion:It wae one of effective methods to cure AR with septum deviation.
Key words: Rhinitis allergic ;Nasal septum
变态反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理至今仍不清楚,过去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但副作用大、易反复,尤其是一部分变应性鼻炎患者伴有鼻中隔偏曲,对于此类患者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常不满意,我科2005年~2006年期间对42例患者进行了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与对照组54例相比,治疗效果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照1997年海口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选择2005年5月~2007年5月期间,我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病人96例,合并有鼻息肉、鼻窦炎、鼻腔乳头状瘤等其他异常新生物、鼻腔及鼻窦部肿瘤、药物过敏者全部排除本次病例对照研究样本,治疗前将上述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施行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门诊进行疗效观察。治疗组42例,全部采用全身麻醉,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17~42岁,平均年龄31岁。对照组54例,其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11~52岁,平均年龄29岁。病程2~19年,平均11.4年。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手术治疗 对手术病人均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鼻内镜下于鼻中隔皮肤粘膜交界处稍后做“L”形切口,切开同侧粘-软骨膜及鼻底部的粘-骨膜。鼻腔内窥镜直视下在软骨膜下方平行分离同侧的粘-软骨膜及鼻底部的粘一骨膜,充分暴露偏曲部软骨及骨质,于粘软骨膜下作上下平行钝性分离,由前向后泛剥离,超越偏曲部位,暴露矩状突。在原切口后5mm处切开软骨,同法广泛剥离对侧粘、骨膜。鼻中隔扩张器撑开,切除偏曲的软骨、骨棘,同时咬除部分筛骨垂直板及梨骨,使鼻中隔回复正中平直状态,如伴有中鼻甲反向弯曲、泡状中鼻甲或下鼻甲肥大等术中一并处理。双侧鼻腔恢复对称结构,未偏曲软骨及骨尽量保留,充分止血,将两侧粘膜复位,缝合切口。双鼻腔涂抹红霉素软膏的碘仿纱条填塞,术后3天取出,术后常规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3~5d,注意术后清理结痂,预防鼻腔粘连。手术患者均无鼻中隔穿孔、血肿等并发症发生。
1.3 药物治疗 对照组病人在门诊常规采用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减充血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等药物全身和局部应用系统治疗。
1.4 疗效判定 手术后1年随访进行疗效评价,根据海口标准[1],对病人术前术后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按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得分的总和,根据标准公式 (治疗前总分一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计算改善的百分率,≥ 51%为显效,21% ~50%为有效,≤20%为无效。
1.5 数据处理 统计学分析使用SSPS 11.0,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有效率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结束后1年随访结果见表3。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4.0%,显效率分别为64.8%,36.0%,治疗组远期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尤为显著(经χ2检验P<0.01)
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 例(%)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对照组 |
54 50 |
35(64.8) 18(36.0) |
15(27.8) 24(48.0) |
4(7.4) 8(16.0) |
92.6 84.0 |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鼻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由IgE介导的有多种免疫或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理生理特征是内外致敏因素刺激鼻腔黏膜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胆碱能效应增强,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和腺体分泌增加。临床上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主要特点[2]。
研究证实筛前神经是鼻黏膜副交感神经的主要成分[3],对鼻粘膜的血管舒缩和腺体分泌起调节作用,筛前神经分布于鼻腔前部,鼻中隔前部及下鼻甲前端,实行鼻中隔矫正术破坏了分布在该区域的筛前神经副交感纤维,使之形成疤痕,阻断神经反射,同时术中剥离双侧鼻中隔粘软骨膜及粘骨膜,破坏了鼻中隔毛细血管及各种腺体,使中隔后端粘膜组织术后形成瘢痕,感觉神经功能降低,致该区域感觉迟钝,粘膜微血管减少,对外界的物理、化学等不良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传入刺激减弱,从而减轻血管扩张,降低腺体分泌,可消除打嚏嚏、流清涕症状[4]。
鼻腔结构异常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也非常密切。通过鼻腔的呼吸气流是沿鼻中隔以层流形式进入,而鼻中隔偏曲引起鼻腔不同程度的机械阻塞,使鼻腔长期受到不平衡气流刺激,通过鼻腔的感觉神经交感神经诱发了异常感觉神经反射,即鼻腔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副交感神经在局部释放乙酰胆碱,引起鼻痒、喷嚏、流清涕等临床症状。这种长期的双鼻不均匀刺激,极易导致鼻腔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引起或加重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矫正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纠正鼻内解剖学异常,解除了机械阻塞,减轻了鼻腔的异常刺激:减轻了气流对鼻腔某部位刺激过强,喷嚏反射弧敏感性降低,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经过偏曲矫正后,鼻腔喷雾剂所能达到鼻腔更大范围和深度,从而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提高疗效。
本次研究病例全部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止术,能够窥及术腔各个部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鼻中隔偏曲,尤其是高位、后段的鼻中隔偏曲便于充分暴露,容易得到彻底矫正[5]。术中应用带有吸引器的剥离子,使术野始终保持清晰,可准确在黏软骨膜下分离,有效避免了鼻中隔穿孔,另外手术切口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改变,达到满意的矫正效果。
通过本次研究对两组病人疗效对照观察,发现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止术治疗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的远期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车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2、Baraniak JA,Kaliner M A.Neuropeptides and nasal secretion[J].J Allergy Clin Immunol.1990.86(4 Pt 2):620—627.
3、胡建国,金国荣,杨敏,等.鼻腔手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海军医学杂志,2003,24(4):303~304
4、董震,卜国铉,孙树岩.鼻内筛前神经电灼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1,26(5):358~359
5、游学俊,高起学,刘争,等.鼻内窥镜在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9):392—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