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玻璃结节
发表者:谢冬 人已读
我和磨玻璃结节不得不说的故事-6
--生活的温度
作者:有心的患者
我是一名法官,在审判、执行的一线奉献了最美的青春。如今已过知天命年龄,依然忠实履行着员额法官的使命。年幼偏食的我,一直是个瘦高个。虽然薄弱,倒也没有什么大病。
国庆前,例行体检,多了肺CT的项目。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接医院通知后取来报告,跃入眼帘的完全是个陌生的字眼:右肺上叶GGO结节。查了百度,知道有点问题。因忙于工作,把这事给搁下了。后来,听同事议论,谁手术了,谁约了专家,看来此事小不了。于是,网上预约专家。
12月4日,单位组织宪法宣誓活动。我因病请假了,在上海肺科医院复查,等待医生的宣判。不知是否仪器清晰原因,结节从0.7-0.8MM变为1CM,这东西真象魔鬼,变化多端。早期,需手术,带着这个结论,我在恍惚中回家等待。
这段日子,又逢父亲病重住院。陪伴父亲的最后日子,我的内心似这冬日寒冷无比。
2018年元旦过后,医院打来电话,有床位了。1月9日,住进日间病房,检查,等待。11日中午,通知家属术前谈话。在焦急中等了好长的时间,他们回来了。从他们不轻松的表情看,有问题,问题出在结节位置不佳,离胸腔太近,可能要取掉一叶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之前从未想过。可事已至此,只得上手术台了。换上病号服,专人推着,经过医院二楼的长廊,来到手术室。躺在手术台上,我还在瞪着眼胡思乱想。主治医生、麻醉医生来了,我便沉沉地睡了。醒来时,我却身在重症监护室,身上插了针和导管,疼痛难忍。与通常电视里看到的ICU不同,这是个太大的空间,长长的,容得下好几十号人。耳边不断传来呻吟声、咳嗽声,恍惚、恐惧,模糊中医生来巡诊,我竞举手要求转病房,当然未获批准。后半夜再次醒来时,护理人员给干裂的嘴唇涂了点水,进了点流汁,意识开始清醒,只见前面小间里有个重病号正在抢救,医生来来往往的,诚知生命的可贵和医生的重要。早饭后,有了便意,护理人员拿来便盆放在床上,我却怎么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央求护理人员扶我到厕所,在这里我因瞬间缺氧间歇昏迷。在一片嘈杂声中,我被推回自己的病床,护理人员被批评了一顿,我也象个犯错的孩子被冷落了。中午前后,陆续有人转普通病房,始终没有我的名字。失望中等到五点的探视时间,我竞有种想哭的感觉。短暂的见面,话还没说上几句就被叫走了,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终于,回到普通病房,有种减刑的感觉。于是,下床、踱步、咳嗽,导管里的液体慢慢变淡了,导管拆除了,出院的消息也来了。这天,冬日里的暖阳照着,心情格外舒畅。
一恍,三个月病假过去。经历了伤心缺肺的人生低谷,重又回到崇高忙碌的工作岗位。一再地告诫自己,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放慢生活的节奏,欣赏世间的美好。于是,情绪渐由急躁变得平缓。如今,除开腋下的疤痕和偶尔的气短提醒我是个病人外,我们已然如正常人般生活。操场上快走,广场上学步,小院里打太极。生活因此变得充实,人生夕阳当珍惜。
心理健康小贴士:
作者因肺部GGO位置不佳,需摘取一片肺叶。经历了术前的紧张害怕,术后重症监护的痛苦煎熬,躺在病床上的虚弱无助,重回普通病房的如释重负,到得知出院的心情舒畅。这一切的经历让其感受到了健康活着的意义。
术后康复期间,作者走出了“伤心缺肺”的人生低谷,重回工作岗位,在心态上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放慢生活的节奏,把自己当作正常人;在行动上积极锻炼身体,欣赏世间的美好…….
这些积极的心态和行为不但转移了作者对疾病的关注,还让他感觉到了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美好。(商丽君老师提供心理贴士)
本文是谢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