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志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特发性面瘫医学常识

发表者:李德志 人已读

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引起面瘫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特发性面瘫。病人常常嘴歪眼斜,眼睛无法闭合,面容变丑,一些病人会留下后遗症,令人十分苦恼。

什么是特发性面瘫?

特发性面瘫也称为面神经炎、贝尔麻痹(Bells palsy),是由没有明确感染源的炎症感染面神经引起面部肌肉瘫痪。

特发性面瘫的病因是什么?

目前特发性面瘫的原因不确切,可能的原因有:

病毒感染

缺血

自身免疫疾病

遗传因素

目前认为潜伏在脑神经节内的单纯性疱疹病毒被激活是主要的病因病毒被激活、繁殖,然后沿面神经蔓延,导致面神经发炎、髓鞘脱失,最终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瘫痪。

谁会患此病?

估计,每年每十万人中有13~34人会得特发性面瘫,这意味着每 60~70 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一生中会得特发性面瘫

男性和女性的发病机会相等,65岁至74岁发病的最多

孕妇患特发性面瘫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三倍以上,特别是在怀孕的最后三个月或在产后第一周

一些特发性面瘫的人具有家族遗传性,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 15%的病人会复发

特发性面瘫的表现是什么?

典型表现为 12~36 小时内逐渐出现的一侧的面部肌肉瘫痪。许多病人发病前晚上会有耳部周围疼痛、味觉改变或者面部麻木感,然后在次日醒来时出现面瘫。

主要症状为一侧的面部肌肉瘫痪:①不能皱眉;②眼裂增大;③闭眼时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同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并露出白色巩膜;下眼睑外翻,眼泪溢出眼外;口角变浅下垂,口偏向对侧;不能噘嘴和吹口哨鼓腮时患侧口角漏气;流涎,进食及嗽口时,水从口角漏出;食物常滞留于齿颊之间。

一些病人还会出现:味觉紊乱、眼干或眼泪过多、无法忍受正常噪声(听觉过敏)、耳部疼痛。

面瘫还会导致自卑、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特发性面瘫需要做哪些检查?

常规进行肌电图、诱发肌电图或神经电图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预后。

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头颅CT/MRI检查:

不完全符合上面所说的特发性面瘫的表现。

三周后面瘫症状继续缓慢进展。

六个月时面瘫无任何改善。

怎样治疗特发性面瘫?

药物治疗

大多数特发性面瘫病人无需药物治疗即可痊愈。

但是常使用两类药物 ——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

研究证实尽早使用类固醇(激素)对治疗是有益的,激素最常见的副作用有消化不良、血糖失控和情绪障碍。

抗病毒药物适用于重症病例(例如,面部几乎完全麻痹或完全麻痹的病人),临床试验证实阿昔洛韦(联合类固醇)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非药物治疗

康复锻炼

应尽早开始功能训练和康复治疗,对着镜子皱眉、举额、闭眼、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辅以面肌按摩。

辅助治疗

可采用温热疗法、磁疗、电磁疗法、超短波或微波疗法等进行辅助治疗。

中医治疗

急性期后可采用针灸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面神经麻痹且发病1年未恢复者,可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仅适用于严重病人。此外,严重病人还可行整容手术。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护理?

1. 心理护理

应尽力体贴关怀,加强生活上的帮助,语言上的沟通。除忧虑、树信心,配合治疗,更有利康复。

2. 饮食

早期给适合病人口味,富有营养、可口清淡、易消化半流质或软质饮食;避免辛辣、酸、干、硬、粗糙食物。

3. 口腔护理

注意口腔卫生,刷牙要轻柔,要彻底;咀嚼时缓慢小心,不要咬伤嘴唇或内侧颊粘膜

4. 眼睛护理

戴眼镜;

使用人工泪液

日间有规律的用手指闭合眼睑

夜间使用眼用润滑剂和眼垫。

对于严重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或者向上眼睑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来保护角膜。

5. 局部护理

外出戴口罩,面部保暖;

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接吹风,预防感冒

避免外部刺激:电视、电脑、紫外线等。

多长时间需要复诊?

病人应在三周后及六个月后复诊。

如果三周后面部无力状况在发展,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六个月后如果功能未恢复,也应该给予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特发性面瘫的预后怎么样?

特发性面瘫预后良好,超过三分之二的病人会完全自行康复。85% 的病人在三周内出现改善指征。15% 的病人在三至六个月出现一些改善。

最终:

71% 的病人恢复正常面部功能

13% 的病人出现不明显的后遗症

16% 的病人面部功能永久减退,面部肌肉萎缩,出现联带运动(例如自主微笑时出现不自主眨眼,自主闭眼时出现不自主嘴部运动)

一般来说

儿童(小于 14 岁)预后好

味觉、听觉、唾液分泌和流泪正常的病人预后好

出现耳后疼痛的病人预后好

与完全面瘫相比,不完全面瘫预后好

糖尿病病人预后差

高血压似乎对预后没有影响


本文是李德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