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恒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诊前须知

突聋了怎么办

发表者:李立恒 人已读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z以上。在耳科是一急症,其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发病率在5/10-20/10万,好发年龄50岁左右,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亦年轻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朱庆文

那么确诊为突发性耳聋后应该怎么办?

1、第一时间抓紧住院治疗:因为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与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时间最相关,也就是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因为目前突发性耳聋的真正原因不明,约30%的患者虽然经积极治疗仍然无效。

2、坚持治疗:有些患者治疗数天后发现仍无效果,就放弃了治疗。一般需要治疗两个疗程(10天左右一个疗程),根据突聋类型及听力损失程度及个体差异,恢复的时间不等。当然越早有效,预后相对越好。

3、尽力治疗:有些老百姓认为,我还有一个好耳朵呢,一个听不见也没事儿。事实是,一小部分患者另一个好耳朵也会出现突聋,到那时就很棘手。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组织全国33家医院进行了大规模的突发性聋临床多中心研究。研究根据纯音测听的听力曲线将突发性聋分为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和全聋型四型。

一、低中频下降型

1、定义:没有明显原因突然出现的,在250、500Hz两个频率或1000Hz下降15dB以上的感音神经性聋。其中80%左右的患者伴有耳鸣,耳鸣常常为低音调的吹风样耳鸣,60%左右患者会伴有耳闷胀感、15%-20%的患者会伴有头晕或眩晕症状。女性相对多见,双耳发病率大约10%。

按照听力变化时间长短及趋势,可分为突然下降型、逐渐下降型和波动性下降型。

2、发病机制: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可能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有膜迷路积水和免疫病因学,与其他听力曲线类型突发性聋有所不同。

3、易被当成“上火”或被误诊而延误治疗:由于累及的是低频,不是我们的言语频率,尤其是轻度低频损失患者临床首发症状并非总是听力下降,就诊时强调低音调耳鸣、耳闷胀感及自听增强感,这些症状同样是耳蜗膜迷路积水的临床表现,易被误诊为中耳负压和咽鼓管功能不良疾病。若不行纯音测听极易漏诊或误诊。

4、治疗方案:首选激素,加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因患者常常有劳累、生活工作压力大、不良情绪、感冒等诱发因素,因此避免这些诱因也很重要,必要时加用改善睡眠及抗焦虑药物。因考虑为膜迷路积水,同时嘱患者近期低盐饮食,注意休息。

5、疗效: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疗效一般良好,及时治疗其有效率(包括痊愈、显效和有效)可达80-90%以上。

6、预后:复发率高。部分患者在长期随访过程中发展为梅尼埃病。国外学者Junicho及Fushiki等学者报道约40-47%的患者会反复出现听力下降;在低频型突聋伴眩晕的患者中,约28%的患者发展为梅尼埃病。(反复发作性波动性低频听力下降,耳闷胀感、低调耳鸣伴眩晕)。

二、中高频下降型

1、定义:短时间内中高频下降的突发性聋。其中80%左右的患者伴有耳鸣,以高调蝉鸣为主;30%左右的患者伴有耳闷。10%左右的患者伴有头晕或眩晕症状。7%的患者伴有听觉过敏或重听,耳廓周围异样感,头痛、头昏或其他心理躯体不适等症状。

2、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外毛细胞损伤(小于50dB的听力损失)和(或)内毛细胞损伤(60dB以上的听力损失),同时其基底膜上离子通道的分布有差异,基底回离子通道明显多于顶回,也可能存在螺旋韧带局部供血障碍,柯替氏器的缺氧损伤,治疗原则建议糖皮质激素、离子治疗和血液流变学治疗。

3、疗效及预后:此项全国多中心结果显示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5.96%,与研究中其他类型耳聋疗效比较是最低的。提示中高频下降型是突发性聋中预后最差的类型。但极少复发。

三、平坦型

1、定义:根据纯音测听的听力曲线进行分型,平坦性突发性聋的定义为所有频率均听力下降,500、1000、2000、4000Hz平均听阈≤80dBHL。

2、发病机制:平坦型突发性聋主要考虑为血管蚊的功能障碍和(或)耳蜗供应血管血供障碍以及组织缺氧。

3、治疗原则:改善内耳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纤维蛋白原以及糖皮质激素均有效,推荐使用激素并联合用药。

4、疗效及预后:总体治疗效果较好总有效率80-85%。极少复发。

四、全聋型

1、定义:全聋型突发性聋定义为500、1000、2000、4000Hz平均听阈≥81dBHL。大约90%的患者伴耳鸣,大多为高调耳鸣;40-45%左右伴头晕或眩晕,50%左右伴耳闷,17%左右伴头痛。

2、发病机制:可能与内毛细胞损伤、螺旋韧带供血障碍、血管蚊功能障碍、耳蜗动脉或蜗轴螺旋动脉血管栓塞或 血栓形成有关。

3、治疗原则:改善内耳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纤维蛋白原以及糖皮质激素均有效,推荐使用激素并联合用药。

4、疗效及预后:全聋型突发性聋听力损失重,在全部1024例(全国多中心)纳入病例中约占27%,平均发病年龄41岁,平均发病3天接受住院治疗,无明显性别和左右侧耳差别。全聋型突聋治疗在听力方面总的有效率为70%,痊愈率14%,显效率28%,无效率30%。对此类突发性聋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但其痊愈率不高,痊愈率加显效不足50%,因此有必要在开始治疗前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告知可能的预后,使其建立合理的期望值,正确对待治疗结果,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