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遭遇更年期

发表者:刘东光 人已读

孩子因为妈妈生病请假回家,到家就忙着收拾家务,因打碎个瓶子,妈妈就气不打一处来。理由之一是,孩子咋就那么笨啊?!何时才能让家长省心啊?!理由之二是,处理方式不对,伤着手咋办啊?!理由之三是,忙越帮越忙!就出口讲,你招惹那瓶子干嘛啊?臭了你都不要管!好在孩子已经过了青春期,没有回敬,刚才还说,懒的屁眼生蛆!爸爸就笑了,准备赞一下孩子,劝一下妈妈。可是妈妈火上浇油啊!笑什么笑!有什么好笑的!你就那么觉得我好笑!我就那么好笑吗?爸爸赶紧收住笑。那也不行。继续咆哮,以后不许你笑,只要笑,就没你好果子吃!孩子撇撇嘴回自己房间,爸爸也笑不出来了。——遭遇更年期了!

更年期的这些表现啊并不是那么严重,严重的不仅仅折磨自己,而且不停地折磨她的亲近的人,越是亲近的越被折磨的厉害,因为她在乎身边的人,身边的人也在乎她,所以,不能清楚其中缘由的时候,就蛮拧的,越劝越激动,越激动越想劝,因为不对路就逐步成为一种争吵。

因此,应该清楚更年期情绪波动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安抚、劝慰,以期达到平和、平静、平淡的效果。所以,首先要有充分的耐心倾听,听她一遍又一遍的所谓的唠叨,不时给予点鼓励,鼓励她说下去、说出来,听者才能更好地把握脉搏,适时给予劝解!否则,将事与愿违!

一、更年期的生理基础

女性在35岁后,卵巢功能就开始出现“衰退”现象,如无排卵月经侧出现,因为没有排卵,雌激素、黄体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促卵泡激素释放激素和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不止一次高峰分泌出现,而是反复出现,导致血管舒缩异常,从而出现潮热、自汗,以及精神躯体症状,如易怒、紧张、抑郁、健忘、失眠等。因此,更年期应该是女性一生中自然的正常的过度时期。据有关调查研究,仅40%的更年期女性需要补充激素治疗方能平安度过该阶段,因而也并非是所有的更年期女性都需要药物治疗。

二、更年期的心理因素

更年期的精神躯体症状,一般都是有诱因的。如有调查显示子宫切除术后的女性比子宫健全的女性更经常地表现出更年期症状,这其中有至少2个因素是诱因,一是子宫切除术可能导致卵巢功能衰退加速而不能让患者适应;二是因为子宫切除术导致子宫缺失,引起心理上的认知改变:躯体的不完整——自卑——不安,甚至危机感,其中包括性生活危机、婚姻危机等。实质上,子宫切除术不会影响到卵巢功能,更不会影响到夫妻生活,也不会导致婚姻危机。

形体的自卑,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态不再依旧姣好,开始“发福”。这应该是自然现象,本不应该成为自扰的缘由,但部分女士偏偏特别注重自己的形体,又控制不了饮食,就“无端”地苦恼。有部分女士尽管形体并未有多大变化,也一样苦恼,理由是皮肤的弹性差了、色泽不佳了。都是太在意自己的外在表象了。实际上,同龄的男士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多数人更看重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的内涵外在表现的气质更备受关注。更年期的女士、男士大可不必太在意自己的外在表象,更不应该与年轻人比照,去花钱买罪受——美容、美体!

情感的危机,随着婚姻的延续,时间的延伸,爱情逐渐演变为亲情,激情不再依旧,浪漫不复存在。疑虑也就渐渐加剧,猜疑也不断增多。加班成为不“碰撞”的理由,也成为猜疑的焦点。妥当的处理应该是,少一点加班,多一点沟通,让对方清楚自己的行动,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工作,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思考,才是避免猜疑的良药,而不是回避,更不是逃避。

生活的危机,孩子在长大,面临着就业困难、婚姻困难、生育困难等;老人变得更老,与老人相处出现更多的交流困难。老人渴望常回家看看,可中年人多数是单位的中流砥柱,难得回家看看;即使与老人居住在一起的中年人,也难得坐下来与老人家长里短聊聊;甚至于夫妻间的沟通交流都少之又少。人人有压力,人人都难以理解对方的压力,成为现实社会的常态。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就是一辈子不管两辈子的事!实际上就是告诉大家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未来,孩子自有孩子的主见,家长不必过犹不及!面对老人,不能不管,但不可强求自己面面俱到,老人也会理解子女的难处。

职场的危机,人到中年升职者已经升职,未能者也不必介意。老话说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花只一朵,多的是绿叶。甚至有落叶,落叶归根未必不是好事。所以,有人到中年万事休。安于现状、知足常乐!但却有不服老、不服输的中年人,迫使自己与年轻人比拼,与优秀者比较,越比较越沮丧,那是因为你拿自己的不足与人家的优势相比较,怎么会比较出快乐呢?怎么会比较出幸福呢?试想人人都做皇帝,谁做庶民啊。

疾病的危机,随着年龄增长,各脏器功能也出现“老化”现象,如血压升高、视力衰退、听力下降,心悸、胸闷、尿频、尿急、尿失禁现象也时常发生,阴道干涩、性交疼痛更是困扰更年期的女士。要知道这些都是自然衰老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只要定期查体,听从大夫大建议,一般都没有大碍,不必过于紧张。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敬畏生命,不惧怕死亡,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本文是刘东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