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_好大夫在线
7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经验分享

婴儿湿疹护理五部曲

发表者:刘海燕 人已读

特应性皮炎,也被称为“特应性湿疹”,在儿童期的表现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婴儿湿疹”。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特征性表现为瘙痒、干燥和炎症,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在我国,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而且顽固或者成年发病的特应性皮炎患者比以前估计的多。

特应性皮炎的危害不止仅仅累及皮肤,相当一部分的患者还可以出现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等等一系列过敏性的疾病。这些病痛的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意识到,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系统性疾病,这对于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每每看到孩子瘙痒难耐,不停的搔抓、哭闹,家长们恨不得把疾病转移到自己的身上。为了缓解孩子的痛苦,很多家长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甚至是一些偏方、秘方。可最终的结局,往往适得其反。孩子的病情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愈演愈烈。本来只是少量的斑斑点点,到最后有些孩子会出现大片的红斑、渗出甚至是感染。

如何才能有效的控制病情,减少疾病的反复呢?

这就要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谈起。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是由于特定的遗传背景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异常。丝聚蛋白对于角质层内角蛋白纤维的交联至关重要。特应性皮炎患者表皮内丝聚蛋白存在缺陷,导致天然保湿因子减少,皮肤表面PH值升高,从而促进炎症的发生。其最终的结局是水分丢失,皮肤干燥,外界的刺激性物质或过敏原更加容易进入体内。这样会导致患儿体内的免疫状态出现了Th2/Th1的失衡,炎症反应进一步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病情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对于特应性皮炎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措施应该是保湿。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的五字原则:浴、润、衣、食、药

一、洗浴

对于要不要洗浴,不但家长的意见不统一,很多临床医生的表述也各有差别。有的人要求清洗,也有的医生要求少洗澡。实际上适当的、正确的洗浴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夏天,由于温度较高,孩子经过一天的玩耍,出汗会很多。大家切记,汗液会加重病人的瘙痒感,因此我们鼓励家长给孩子每天进行一次洗浴。

但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水温适宜,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病情缓解,以孩子能耐受的温水为宜;

2、洗浴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10-15分钟;3、应避免各种刺激,比如使用肥皂、泡泡浴以及在水中浸泡时间过长等;

4、如果有感染的情况,可以在浴液中加入适当的杀菌剂(遵医嘱)。

二、润泽

清洗之后,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及时使用保湿剂。就像刚才我们提到的一样,特应性皮炎皮损部位使用保湿剂应作为治疗的头等大事。可以用干毛巾将身体表面的水擦干,在皮肤湿润的时候使用保湿剂,效果最好。使用的时候,应从颈部向下,均匀涂抹,依次为躯干、上肢和下肢。使用润肤霜后20分钟,才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制剂。

保湿剂:如甘油、尿素、聚乙二醇、乳酸、神经酰胺等加入润肤剂后可以提高角质层的保湿能力。有些市售产品中含有成膜剂,可以使皮肤避免直接接触外界过敏原或刺激物质,并有一定的保湿能力。我们家庭中常备的椰子油、葵花籽油也有一定的保湿效果。

三、衣物

穿着合适的衣服对于病情的控制也很重要。我们推荐孩子应该穿着丝绸或者纯棉的衣服,尤其是内衣。市面上销售的粘胶材质的防护服,柔软丝滑,对皮肤没有刺激,同样值得推荐。

四、食物

说到食物,就要谈到中国人最常谈论的“忌口”。有些家长盲目忌口,搞的整个家庭谈食色变,每天为了吃什么、不吃什么苦恼。

食物过敏原(牛奶、鸡蛋、豆类、坚果)会对特应性皮炎患者产生影响,但更多的是引起急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部分3岁以下的儿童有可能会因部分食物触发消化道反应,但这种食物不耐受现象是暂时的,数月后会自动缓解。

说到这里,我们顺便提及以下过敏原的检测。尽管患者血清中针对食物、花粉、猫和屋尘螨的IgE抗体升高,但事实上这些过敏原并不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点刺试验对临床判断过敏原意义不大,因为其中有很多假阳性结果。特应性RAST试验同样不能证明哪种过敏原就是皮炎的诱因。

目前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一周(此时病情通常会减轻),然后重新接触或摄入,如果病情加重,则可以对过敏性进行证实。

呼吸道过敏原可以导致哮喘和枯草热,但这些大都是急性反应-鼻部卡他症状、眼睛水肿、打喷嚏或者喘息。环境过敏原(猫、屋尘螨)大都难以避免。因此,我们不主张盲目忌口。

五、药物

药物治疗我们建议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外用药包括激素制剂和非激素制剂。

常用的激素制剂包括:地奈德、尤卓尔等弱效激素,非激素制剂包括他克莫司乳膏和吡美莫司乳膏。

口服药最常应用的抗组胺药。除此之外,适当的补充维生素E、肠道益生菌以及健脾除湿的中成药对病情的控制也是有帮助的。

1582803939.png

最后提醒:一定要皮肤科就诊,定期复查。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