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失眠原因分析及行为治疗

发表者:刘文娟 人已读

门诊常常遇到很多病人提出同样的问题:“医生,我几个月前因为工作压力(或家庭、婚姻、学业、财产问题等)开始出现失眠,当时很痛苦,但现在这些都已过去,事情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我情绪也很好,为什么我还是睡不着呢?”

这就要提到我在门诊常常嘱咐病人的认知行为治疗了。1987年Spielman提出了失眠的病因学理论—失眠的行为模式。简言之就是“三因素模式”,包括:易感因素、诱发因素、维持因素。

失眠患者的易感因素囊括了所有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包括高度觉醒、焦虑、抑郁、社会压力等。

诱发因素是指突然出现的事件,当它与易感因素相互作用,就导致了失眠,此时最初可能还是急性期,若再加上第三个维持因素出现问题,就会使失眠朝向慢性化发展。

维持因素指个体为了应付短暂性失眠,获得更多的睡眠而采用的各种不良应对策略,主要表现在在床时间过多和卧室中与睡眠无关行为增多。

大部分失眠患者为了获得更多睡眠会提前上床、白天补觉、延迟起床时间,睡不着也不起床,而是在床上看电视、玩手机等。这些行为反而导致了睡眠机会与睡眠能力的不相符,患者在自己安排的睡眠时段里保持清醒时间越长,不相符情况会越重,同时床对睡眠的刺激减弱。

行为治疗的重点就在于消除这些导致失眠持续存在的不良行为,控制卧床时间和阻止与睡眠不相关行为的存在,且这种行为治疗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坚持。若效果仍差需要考虑其他情况的存在,进一步寻求医师的帮助。


本文是刘文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