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咽喉炎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35例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外表现-咽喉炎的临床特征和对质子泵抑制剂的治疗反应。初步探讨非典型GERD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35例以咽喉炎就诊的内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RE)的患者随机分2组:A组(治疗组18例)给予PPI(雷贝拉唑20 mg, 1次/ d晨服)治疗4周。B组(对照组17例)给予多潘立酮10 mg, 3次/d口服疗程4周,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改变。结果 雷贝拉唑治疗2、4周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 <0·05)。A组较B组在临床症状改善及镜下咽喉炎、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上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表现为慢性咽喉炎,予PPI治疗后,可显著改善症状。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反流性食管炎; 慢性咽喉炎; 雷贝拉唑; 多潘立酮
[中图分类号]R 571,R5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541X(2007)01-049-03·49· 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年第19卷第1期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害。近来发现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关的症状日益增多,Fass和Ofman[1]提出将其分为3类,即:典型症状、不典型症状与消化道外症状。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反食;非典型症状为胸痛、上腹痛和恶心;消化道外症状包括口腔、咽喉部、肺及其它部位(如脑、心)的症状。据统计于耳鼻喉科就诊的患者中, 4% ~10%其症状与GERD相关[2]。以消化道外症状-咽喉炎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其临床特征如何,其最佳的治疗方法以及质子泵治疗实验是否可作为此类GERD患者的诊断依据都值得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我院于2003年4月至2005年12月之间于耳鼻喉科以咽喉炎就诊拟诊为GERD的患者。病例入选标准: (1)年龄20~75岁。(2)符合慢性咽喉炎诊断标准:具有咽部不适、异物感、咽痛、声音嘶哑、干咳等症状;局部体征: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3)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4)除外上呼吸道感染、肿瘤等明显器质性疾病; 4周内服用治疗GERD药物或抗酸药物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严重的心、肺、肾、脑及肝脏疾病者。
1·2 方法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填写有关问卷,参照文献报道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标准[3]的模式对8项症状(反酸、烧心、吞咽困难、吞咽痛、咽喉痛、咽部异物感、声嘶、咳嗽)按程度和频度予积分记录。程度标准: 0=无,无症状; 1=轻,有症状但能忍受,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 2=中,有症状,对日常生活有影响(包括睡眠); 3=重,症状不能忍受,不能进行日常活动(包括睡眠)。频度标准: 0=无; 1=1 d/周; 2=2~3 d/周; 3=4~5 d/周; 4=6~7 d/周。然后将各项症状指数相加,得到1个总分,再进行比较。所有入选患者均由消化内镜专家进行内镜检查以及RE内镜分级,观察治疗前后内镜改善情况。RE的诊断标准按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1999年烟台方案[4]标准。治疗和随访: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8例给予雷贝拉唑(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 mg、1次/d晨服治疗;B组17例给予多潘立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0 mg, 3/d,疗程4周。第4周复查电子胃镜及纤维喉镜。
1·3 疗效判定 喉镜下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镜下咽喉部充血、水肿、肉芽肿消失。②有效:镜下咽喉部症状减轻。③无效:镜下咽喉部症状无改变。治疗4周后食管炎消失者为治愈,改善≥1个级别为有效,改善不明显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异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对87例慢性咽喉炎患者经胃镜确诊39例RE患者,其中符合标准的3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男性11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0·8±11·29岁。其中反流性食管炎Ⅰ级27例,Ⅱ级8例,Ⅲ级0例。35例中并存典型烧心、反酸等症状者为42·9%(15/35)。咽喉炎的症状依次为:咽部异物感、咽痛、声音嘶哑、干咳,发生率分别为32%、20%、16%、
11%。
2·2 治疗效果 对于治疗后各个随访阶段具体的症状评分改善情况见表1。表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随访阶段临床症状评分(A)临床症状评分(B)
治疗前15·8±5·1 16·0±5·6
治疗2周9·2±4·9*14·6±5·3
治疗4周5·8±3·6*10·1±4·7*
*均与治疗前相比P<0·05
各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相似(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治疗2周后A组积分下降较B组大;可以发现在雷贝拉唑治疗2周后症状积分显著下降(P<0·05); A组与B组于治疗2周后差异显著(P<0·05)。治疗4周2组症状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但A组与B组差异显著(P<0·05),雷贝拉唑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喉镜下咽喉炎疗效如表2:A组治疗4周时显效率为35·7% (5/18),有效率33·3(8/18),总有效率72·2%;B组显效率为35·7% (1/17),有效率33·3%(4/17),总有效率29·4%。经卡方检验P<0·05,A组疗效显著优于B组。
表2 咽喉炎疗效观察组别显效有效无效合计有效率(% )
试验组(A) 5 8 5 18 72·2
对照组(B) 1 4 12 17 29·4
合计18 17 35 51·4
经χ2检验P<0·05
内镜下雷贝拉唑治疗效果如表3。4周(A组)后食管炎治愈率77·8% (14/18),有效率22·2% (4/18);B组治愈率17·6% (3/17),有效率41·2% (7/17)。A组治愈率显著高于B组(P<0·05)。
表3 食管炎疗效观察 (n)
组别治愈有效无效合计有效率(% )
试验组(A) 14 4 0 18 77·8
对照组(B) 3 7 7 17 17·6
合计17 11 7 35 48·6
经χ2检验P<0·05
3 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