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不孕的那些事儿(六)---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表者:白茜 人已读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什么?

子宫内膜组织(间质和腺体)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T)。该病一般见于生育年龄女性,其中76%25-45岁,发病率为3%-10%左右,不孕患者中发病率为25%-35%。内异症是良性疾病,但是有远处转移和较强的种植生长的能力,内异症患者的通常合并严重盆腔粘连。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类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异位内膜随着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形成。

根据内异症发生的部位分为:卵巢型内异症(微小病变型和巧克力囊肿),腹膜型内异症(分布于子宫骶骨韧带、直肠子宫陷凹、子宫后壁下段浆膜的紫褐色出血点或颗粒状结节)、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IE,浸润深度大于5mm),其它类型(腹壁切口、肺、胸膜等)。

微信截图_20190821125650.png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哪些症状

1、疼痛: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严重患者可出现持续性慢性盆腔痛,经期加重。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患者疼痛较明显,而巧克力囊肿患者一般无明显疼痛,有27%-40%的内异症患者无痛经症状。

2、不孕内异症患者不孕率达40%可能为盆腔微环境改变影响精卵结合及运送,免疫因素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卵巢不排卵或盆腔粘连影响输卵管拾卵。

3、性交痛:多见于内异症病灶位于子宫直肠陷凹或子宫粘连固定患者。

4、月经异常:发生率较低,多为卵巢不排卵或黄体功能不足引起月经量多、月经淋漓不尽。

5、其它:肠道内异症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周期性便血;膀胱内异症为尿痛、尿频;输尿管内异症为肾盂扩张积水;瘢痕内异症为周期性疼痛。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需要做哪些检查

1.妇科超声:主要用于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以及少部分深部异位结节。巧囊表现为附件区低回声,内部可见细小絮状光点。

微信截图_20190821125724.png

2.CA125:无特异性,多数巧囊患者正常或轻度升高,重度内异症或深部浸润型内异症多轻度升高,但一般小于100

3.核磁:对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有诊断价值。

4.腹腔镜检查:能发现一些影像学阴性的无症状的腹膜型内异症。对于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可行腹腔镜探查,有5%-15%患者被发现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去除病灶后明显提高妊娠率。同时腹腔镜能进行内异症详细分期(r-AFS),为术后治疗提供依据。

image.png

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原则是“缩减和去除病灶,减轻和控制疼痛,治疗和促进生育,预防和减少复发”。根据患者痛经、包块大小以及有无生育要求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image.png

六、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

术前评估:1、卵巢功能,卵巢功能低下预测指标:1)年龄>382FSH12U/L 3)窦卵泡数<54)基础E2升高 5AMH下降 6)超促排卵巢反应低下 7)卵巢手术史。2、泌尿系超声:评估输尿管、膀胱是否受内异症累及。

1、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双极或单级电凝或切除内膜异位病灶,术中反复冲洗盆腔,术后盆腔内留置生理盐水或林格液稀释炎症因子。

image.png

2、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行卵巢囊肿剥除术,术中尽量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减少电凝止血,采用缝合止血。对于小的内膜异位囊肿或粘连重无法剥除囊肿时采用囊肿穿刺术。


微信截图_20190821125809.png

3、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如异位病灶浸润较深,有时需行部分肠管切除修补术,输尿管支架置入术等。

4、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应同时行宫腔镜检查,约30%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炎。

七、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后处理(见流程图)

根据患者的r-AFS评分、有无生育要求、卵巢功能、输卵管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短期内无生育要求患者:对于中到重度患者(III-IV期),术后予以GnRH-a治疗6周期。用药结束后可继续长期口服短效避孕药至有妊娠要求。

2、有生育要求:1)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轻、EFI5分、输卵管功能未明显受损,可期待自然妊娠,必要时监测排卵、指导同房。如半年未孕,可行促排卵指导受孕或宫腔内人工授精(IUI)。

2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EFI5分、年龄>30岁、不孕年限>3年、轻中度男方因素,可直接行促排卵指导受孕或宫腔内人工授精(IUI)。

3中到重度内异症,或者年龄>35岁、EFI4分、合并严重男方问题,或复发型内异症,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时可直径行IVF-ET助孕。

微信截图_20190821125840.png

微信截图_20190821125936.png

微信截图_20190821130001.png

本文是白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8-21